三藩之乱带来的统治危机
三藩之乱发生于公元1673年,此时清军入关才29年,虽然清军占据着大部分的土地,但是为了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为藩
平定三藩之乱是康熙皇帝的一大政绩,是他即位以后政治生涯中所遇到的关键大事之一,三藩之乱的平定是康熙开启“康雍乾盛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清廷入关以后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的十分关键的政治军事措施。
有一种观点说起康熙帝推行削藩政策是一直赌注,只是运气好才赌赢的,其实,三藩之乱是完全可以避免,康熙帝决定削藩是草率的决定,这导致清朝几乎全境都爆发了叛乱,而这种叛乱险些葬送了大清帝国。
其实,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低估了三藩之乱的危害,也低估了康熙帝的政治智谋,康熙帝不是赌徒,而是一个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平定三藩是必须的,而是大势所趋。
所谓的三藩之乱,主要是指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而“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所统辖的藩镇。
第一,“三藩”是如何形成的呢?吴三桂是如何成为独霸一方的藩王的呢?
清廷刚入关时,一方面要对付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方面,要清扫明朝的残余势力,清朝统治者的力量还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而,便采取了“以汉治汉”的方式,清廷将汉人降将中有大功者分封在南方一些省份,授权他们负责对当地进行管理。比如,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死后,由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这三方势力合称为“三藩”。三藩之王在其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藩王有权掌控当地的军队,征收税赋等。所以,“三藩”成了三个准独立王国,藩王的权力非同寻常。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由清初的历史状况所决定的,清军虽入住中原,但其军事势力还难以顾及南方各省,清廷便利用明朝的降将来平定南方各省,并在平定后由这些明朝的降将负责管理所平定的地区。这便是清初“封藩”的政策,这一政策在清初对清廷是非常有利的,一是可以弥补清军入关后为八旗兵力不足的缺陷,让降将来为清廷卖力;二是让八旗军队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有较强战斗力的农民起义军和反清意志坚强的南明小朝廷的军事力量,以保证入住中原的胜利成果;三是让降清的明将充当反明的前驱或平定南方的先锋,这逼迫明朝降将更坚决反明,让他们明确战队,没有回旋的余地;同时,以所平定地作为番属地来奖赏降将,省去了清廷国库的耗损。
在清初明朝的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为清廷卖力最大,军功最为显著,因而,他们均被清廷封为藩王。这些藩王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清廷征战四方,贡献较大。经过二十年的征战,清朝军队击溃了坚决抗清的农民起义军,并推翻了南明的腐朽政权,清军入住中原,成了定局,而清王朝的统治根基也基本稳定了。但是,清军毕竟是从关外进入中原的,清廷对汉人仍然不放心,为了彻底稳固政权,清廷将八旗军队的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的安全,并确保京师附近的驻防地和重要城池不再丢失,如此一来,南方各地就只能暂时交给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去镇守了。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在藩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强。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吴三桂是明朝大将祖大寿的外甥,自幼习文练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吴三桂跟随他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崇祯八年(1635年),二十三岁的吴三桂被擢为明军前锋右营参将,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 崇祯十二年(1639年),任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但当吴三桂率兵抵达京师时,清军已退兵,不过,崇祯帝还是很感谢他率兵至京勤王,亲自在武英殿宴请吴三桂等,并赐吴三桂尚方宝剑。同年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等,吴三桂镇守的宁远,成了山海关外的唯一一座孤城。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一带,此时,他得到了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明朝亡了,吴三桂失去了主子,他必须另选新主人。吴三桂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但据说因得知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因而,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便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当时,吴三桂两面受敌,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而多尔衮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击溃李自成,吴三桂没有别的路,只好降清了。多尔衮扶福临即位,清廷由盛京迁都至北京后,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吴三桂为向清廷表忠心,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镇压,肆意屠城,而且,还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也皆斩尽杀绝。吴三桂的行为博得了清廷的倚重和信任,可是,这也为后来他反叛清廷埋下失败的根源。
顺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命吴三桂和李国翰率军入川,攻打张献忠义军余部,数年时间,吴三桂、李国翰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清廷授权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师出缅甸,擒杀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功勋。李国翰死后,云、贵便由吴三桂一人独掌军政大权,清廷准其“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吴三桂因擒杀桂王有大功,晋爵亲王,他的儿子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吴三桂的权力和声势都达到了顶点。
第二,“三藩”与清廷的矛盾是如何激化的?康熙帝为何要削藩?
清初,由于清廷需要明朝降将来为其平定南方各省,因而授权很大,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几乎拥有了对所辖藩地的所有军政大权,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王、靖南王二藩王各拥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南方各处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吴之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令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令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康熙削藩前,三藩军事势力几及全国势力之半。
吴三桂受命镇守云贵之时,清廷曾准予其便宜行事,云、贵督抚皆受吴三桂节制;吴三桂有权除授辖地的文武官员,当时,他遴选官员称为“西选”,他将其所提拔的官员放到各处,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所以,吴三桂的权力比同时期的很多督抚的权力还要大。
从财政方面看,三藩的耗费非常大,占有了清朝近半数的财政支出。顺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的运饷,每年需两千余万。而邻近诸省若对三藩输饷不足,朝廷还要拨银补给三藩,致使清朝的财政赋税有近一半是耗费于三藩。这让清廷在财政上不堪重负,难以承受。
然而,吴三桂在云贵却极尽奢华,他将南明小朝廷桂王的五华山旧宫抢来作为自己的藩府,并重新修缮得堂皇侈丽,成了南方的王府之最。他还占据了明朝黔国公沐氏旧庄七百顷,作为自己的藩庄,此外,他圈占民田,迫令辖地民众“照业主例纳租”,并“勒平民为余丁”,对不从者,则诬陷其为逃犯,严加惩处。此外,吴三桂还以疏河修城为名,四处征收关税市税,他垄断盐业,开矿铸铜,垄断各项经营;他还通使达赖喇嘛,互市茶马,将蒙古之马由西藏入云南,每年数千匹。此外,他私铸钱币,称其为“西钱”。他掌控着云贵地区的所有经济买卖,大肆挥霍,而且,还常向清朝中央政府索求拨银。
在军事方面,吴三桂在云贵地区长期操练兵马,增强器械,并暗中储存大量硝磺等禁物。他派出亲信将领,镇守水陆各处要冲,扼守关口。他在各省提镇处安插心腹,强化专制机制。他将李自成、张献忠的残部收编为部下,而这些人勇猛善战,这大大加强了他的军事力量。吴三桂还通过他的儿子、被招为“额驸”的吴应熊,在京城探知情报,并在京城设有探子,时时探知朝廷的消息。
总之,吴三桂在云贵拥兵自重,霸权专制,垄断经济,极尽奢华,几乎将云贵变成了他的独立王国,并且其势力不断壮大。
三藩的另一藩王耿精忠,在袭封王爵后,便令属下夺取农商之业,在闽地大肆敛税,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耿精忠还收编各种力量,充实他的军队,并利用谶纬迷信,解释“天子分身火耳”为“火耳者,耿也”,为他自己在八闽之地搞专制制造理由。耿精忠俨然将闽地变成了他的独立王国。
三藩的另一藩王尚可喜在广东也与耿精忠类似,他命令他的部属扮成盐商,垄断盐业,并利用走私和征收私税(瞒着朝廷)来牟取暴利。当时,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每年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尚可喜占住了广东这一块经济宝地,一直比较富裕。所以,耿精忠起先是不太想反清的,而且,他年老多病,多是由他的儿子尚之信来执掌兵权,尚之信桀骜不逊,脾气暴躁,他培植了很多亡命之徒,欺行霸市,四处盘剥,引起了官民的怨恨;尚之信还经常酗酒而滥杀无辜,常常酒后暴躁,在他父亲面前持刃要挟,尚可喜年老体弱,拿他的儿子也没有办法。尚之信无法无天,把广东搞得民怨沸腾,成了不稳定的地方。
三藩各据一方,专权专政,拥兵自重,而且,三藩之间还经常互通声气、互相呼应,因而,三藩既各守一方,又联手形成藩王联盟,实际上已成了清朝中央政府难以制约的割据势力。
三藩所造成的割据状况使藩王与清廷最高统治者的矛盾激化,清廷想巩固皇权对全国实行集权统治,便不得不实行削藩政策。这是因为,其一,藩王们在军事上,拥兵自重,而且其所属之兵不受清廷管束,像吴三桂更是其军事势力越来越强,这对朝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其二,藩王们拥有独立的人事权,肆意培植自己的势力,而且,其亲信遍布各处,严重干扰了清廷对各地的统治,这是清朝统治者很难容忍的;其三,藩王们大搞经济上的独立王国,垄断经济,敛税暴赋,不仅不能从经济上支持朝廷,而且还常向朝廷索求拨银支持,这等于是让朝廷花银两来养虎为患,这是清朝统治者极难接受的。特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已经成了对朝廷形成潜在威胁的割据势力,清廷削藩势在必行。
第三,康熙帝是如何平定三藩的?吴三桂是怎样被击败的呢?
早在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就已经对三藩势力的不断做大有所警惕,并采取了一些抑制措施。比如,在这一年,清廷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下令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清廷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将重要的人事权收归吏部。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趁吴三桂上疏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云贵两省的督抚直接听命于中央。同时,清廷还剥夺了吴三桂的司法特权,令平西王藩下逃窜的犯人,皆交由“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
对清廷的种种抑制藩王的措施,吴三桂心里当然很清楚,因而,他采取了报复措施,他以云贵苗兵蛮横挑衅为由,需要用兵剿抚,以此来向朝廷要求增拨军饷。这其实是加剧了藩王与清廷的矛盾。
康熙帝于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智擒鳌拜之后,掌控了朝政大权,又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康熙帝理顺朝政大局,此时,他开始着手削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回到辽东养老,康熙皇帝感到这是推行削藩政策的好机会,于是,他乘势作出决定,下令要求尚可喜移藩。之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担心被朝廷打击,主动上疏,要求撤藩,康熙帝依例照准。平南、靖南两藩王移的移,撤的撤,这给了势力最大的藩王吴三桂很大的压力。
此时,吴三桂面临朝廷的逼迫,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费尽心思建立起来的云贵平西王独立“藩国”,称王称霸,为所欲为,当然是不愿意被撤掉的;但是,如果不撤藩,必定会遭到清廷派兵来清剿,到时将被灭族。最后,吴三桂选择了假撤真不撤的拖延策略予以应对。他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一方面希望朝廷能慰留他,另一方面,即便朝廷不慰留,他也有时间准备更好的应对措施。
其实,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看得很真切,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参看孙守朋:《吴三桂全传》)。 当时,朝中也有一些大臣反对撤藩,或者主张暂缓撤平西王的藩王权,但是,康熙帝意志坚定,力主开始撤藩。他批准了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疏,还派专使至滇,处理撤藩事宜。
而吴三桂假装同意撤藩,并借机向朝廷要求拨给撤藩的费用,要求农具等各方面物资;另一方面,他却积极备战,为谋反做各种准备。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的造反口号,举旗反清。
吴三桂在滇中经营了十四年之久,他利用他的专制权力,在云贵聚集了强大兵力,备足了粮饷,培植了一大批亲信官员,因而,吴三桂举起反旗之后,叛军锐不可当,很快夺取贵州全境,攻下湖南的衡州。而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也开始呼应,加入谋反行列,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造反呼应;西部的关键人物陕西的王辅臣也配合造反,致使吴三桂的造反之势对清廷造成了强大的压力。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为“周王”元年),吴三桂的部将吴应麒攻陷岳州,与清军形成对峙之势,此时,双方的战事进入了胶着状态,清廷聚集了各地的军力,与吴三桂形成决战之势。康熙十五年(1676年),吴三桂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其兵力、财力出现了难敌清军的状况,反叛军进军受阻,而原本呼应吴三桂造反的各地叛军,开始各图己利,另有所谋,不再与吴三桂同心反清了。各地反叛军各行其是,无法协同作战,叛军开始表现出颓废迹象。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吴三桂在叛军的都城衡州(今衡阳市)亲点大将马宝率5万大军南下,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永兴依耒水而立,上接衡州,下通广东,是事关叛军胜败的战略要地,叛军与清军两次交战,皆取得胜利。先是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夺夺取了清军河外营地;接着击溃了清军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领的援军,迫使清军退回广东。
此时,康熙帝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局势。吴三桂的正妻张皇后去世,吴三桂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暂缓进攻、一个月后,吴三桂重新部署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他派遣大将胡国柱、夏国相率十万大军,突入两广,在广西夺取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地区;在北面,吴三桂派他的侄子吴应期率军抵御清军,将清军阻挡在湖湘外面,清军屡次渡江进击,但皆失败。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坐镇在衡州指挥各路叛军的吴三桂遇到了少有的酷热天气,前方战事不理想,营中钱粮越来越不支,各地叛军对他离心离德,这使他在燥热的天气里心情特别不好,吴三桂焦虑过重,肝火上升,突然得了“中风噎嗝”之病,随后又添“下痢”病症,太医调治无效,吴三桂只知命不长久,便让其心腹大臣将其皇孙吴世璠接回衡州,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宫去世,时年六十七岁,战乱中,他在帝位上只坐了五个多月的时间,便撒手西去了。二十二日,吴三桂的侄、婿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齐聚衡州,推举吴国贵总理军务,并派胡国柱回云南,迎吴应熊的嫡长子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吴世璠是留守云南的郭壮图的女婿,郭壮图为保住势力,力阻吴世璠离开云南,吴世璠一时无法成行。吴国贵在衡州召集军事会议,主张继续进军,但诸将欲保云南家小财物,否决了吴国贵的建议。十一月,胡国柱等用棉裹吴三桂遗体,秘密运至贵州,大将军马宝留守衡州,吴世璠此时才到贵阳,即帝位。
此前,在叛军与清军的相持阶段,即吴三桂称帝前,耿精忠、尚之信知无法与清廷对抗,便都重新归顺清廷,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也开始分心,而吴三桂的死给叛军带来的重大打击,叛军失去了主心骨,叛军诸将貌合神离。吴世璠继位后根本就无法约束其属下将领。
此时,清军趁机发动全面进攻,陆续攻陷了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对吴氏比较忠心的叛军将领马宝、胡国柱等虽竭尽全力与清军抗争,但已力不从心,只是困兽犹斗而已。康熙帝重用周培公等汉臣帮助平乱,特别是说服陕西王辅臣等归顺清廷,致使吴世璠失去了支持的力量,而清军将领四处打击叛军,叛军大势已去。康熙二十年(1681年),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等率军围攻昆明,吴世璠自杀,清廷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将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三藩之乱宣告彻底平定。十二月 康熙帝以三藩平定亲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封赏有功之臣。
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康熙帝来说,是确立其皇权至上集权统治的标志性事件。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力量,提高了抗御外敌的军事实力。
有人认为,康熙当时若能制订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给予被撤藩的藩王以优厚的待遇,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是可以避免的。其实,这种观点缺少说服力。像吴三桂经营云南十四年,已将云南建成了他的独立“藩国”,在军事、人事和经济方面,实质上是拥有独立权力的,而且,其军事、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对清廷构成了威胁,康熙皇帝若不及时采取削藩之策,便会养虎为患,将来必定是尾大不掉。而且,吴三桂在云贵有如此大的权力,极尽荣华奢侈,再优厚的待遇他也不会放在眼里,根本就无法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