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没有和俄国直接交手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用当时与乾隆发生战争的几个国家来类比。乾隆皇帝曾自我夸耀说,他有所谓十全武功:平准噶尔、打金川、廓尔喀(各算2次),定回部、台湾、
乾隆没有和俄国直接交手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用当时与乾隆发生战争的几个国家来类比。乾隆皇帝曾自我夸耀说,他有所谓十全武功:平准噶尔、打金川、廓尔喀(各算2次),定回部、台湾、缅甸、安南各一次,合为十。这里的准噶尔、回部、台湾等六大武功,基本问题不大,都是内部战事。我们重点讲一下缅甸、安南和廓尔喀(2次)四大武功。因为这三个对手,其实都不是很强,至少远不如俄罗斯,如果大清连这三个也搞不定的话,乾隆那会,确实可以说已经不如俄罗斯了。
首先是清缅战争。
起因,是缅甸入侵大清的云南,也就是说,是以小搏大、以鼠欺猫。
那么,大清国是不是勃然而起,狠狠地扇了入侵的小国一记耳光子呢?
我们来看,第一个云贵总督刘藻报告说大获全胜,这不很好么?结果转眼他自杀了,胜利的将领不凯旋而归却玩自杀,这是有病么?确实有病,这病是心病,叫做谎报军情。因为实际上不是大胜,而是大败。
于是换人,新任云贵总督杨应琚上台,打了几仗,收复了一些失地后,随后自豪地向皇帝报告:等待我胜利的消息吧!结果一转身他也败了,于是仿效前任,说是胜利,乾隆一查,又是扯谎,于是杨总督也自尽。
第三个云贵总督明瑞,率清军分两路出境攻缅。缅军先主动后撤,其实就是所谓诱敌深入,等到清军粮草耗尽,攻又攻不下之际,只能后退。于是数万缅军,便将明瑞包围。结果除了少数清军突围得生,明瑞几乎可以说是覆灭。
第四个主将便是傅恒,这个时候缅甸以一挑二,北面打大清国,南边吞并暹罗(今泰国),遭遇暹罗抵抗。但就是这样,傅恒还是没有赚到便宜,3万多人,最终班师回国者不到一半。
当然缅甸最后还是求和了,假装做大清的属国。但这样的胜利,你觉得大清国好意思么?
再讲清朝和安南(即越南)的战争。
乾隆五十二年,安南内乱,阮氏打败黎氏(原来的国王),于是黎氏向大清求救。乾隆说,这个咱一定要帮忙,因为咱是负责任的大国,有\"兴灭继绝\"的义务。于是派了两万人发起清越战争。
结果如何呢?打到第二年,清军便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回。当然阮氏也就见好就收,随后阮王亲自到北京祝贺乾隆帝的八十大寿,于是乾隆见好就收,封他做了安南国王。
乾隆把这也算成胜利,真的好意思。
最后讲清朝和廓尔喀的两场战争,廓尔喀即尼泊尔,乾隆五十三年、乾隆五十六年两度入侵西藏,头一遭其实清军出动了,但到场之际对手已经撤离。真正交手,就是后一场。
主持后一战的,便是乾隆最欣赏的福康安,当时福发出檄令,让布鲁克巴(不丹)、哲孟雄(锡金)及界外的作木朗、披楞(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来发兵合攻,结果人家根本不理睬他。
当然这一仗,最终是福康安攻入尼泊尔,廓尔喀请求谈判(清史说是投降,但其实完全不对,大清国只是确认了西藏与尼泊尔的边界,随后便与尼泊尔达成和约。当时的达赖很不放心,甚至派人前往加尔各答,寻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合作(潜台词就是对大清不放心)。
那么我们来看,大清和缅甸、越南、尼泊尔这三场战争,几乎没有一场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大破全胜,更不要说别的。而俄国,就在乾隆时代(1711——1799),正是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当时俄国的三个强敌:波兰、土耳其和瑞典,悉数败在她的手下,波兰随即遭彻底瓜分;土耳其则失去黑海沿岸(即克里米亚),俄罗斯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叶卡捷琳娜被尊称为\"大帝\"。
这样的俄国,如果和大清的地理距离不是那么远的话,恐怕大清将提前遭遇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