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么好,为什么推广不开呢?

其实说,推广不开的人也是一方面的误解,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在某些地方的话,推广程度仍然是蛮好的。但是有些人对于稻米的口感有着自己的要求。
比如在西南地区有的那些少数民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22:20:07

推广比多数人想的好得多。

提示:内容以数据为主,不讨论生活现状,谨慎查看。

杂交水稻自1980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到2010年已有8个国家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 ,推广面积超300万公顷。(摘自李晏军博士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

以上信息是我国杂交水稻在国外推广的情况,相比起其他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农业尤其在杂交水稻技术领域,我国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这其中的功臣正是袁隆平。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今中国所使用、种植的杂交水稻,无论是否完全出自袁老之手,都可以称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老完全可以作为我国杂交水稻的代表人物,并无异议——

我们常说,一个领域的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正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我们国家攻克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等等,都有着袁老精神在背后支撑。

以上模式化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并不局限于民用领域,它也在于科研层面、外交层面,推广的程度比想象中更好。

而在民用角度考虑的话,看表格会更好:

(图自《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图1组合数是指,以不同的“超级稻”品种搭配种植,可见从1993年的单一组合,到2009年已经有超过60种组合可能。图2可见,推广面积,种植面积上升速度也非常惊人。

这是相关的推广面积,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几个种植大省,都有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

不过这也跟杂交水稻技术的现状有关,杂交水稻主要是籼稻杂交稻,因此这限制了杂交稻的种植范围。以2009年推广面积前几位的杂交稻数据可见(上图),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和两湖地区面积最大,其次是两广和浙江。

这些信息都属于数据整合,要说在生活中,吃饭看稻田,不是亲自种植根本不会知道所谓杂交稻离自己多近。

以上信息是袁老为杂交水稻带来的发展,而袁老自身的成绩呢?一句话足矣-------->从1976~2000年,杂交水稻每年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4~1/2,平均亩产增产20%以上袁老突破亩产千斤的成绩,但也有很多人会说,杂交水稻不好吃,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当时为了产量,没有太多考虑口味,这是时代的需求。在优化亲本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出高产口味好的品种。

水稻杂交的优势还可以继续开发,今后是否仍大力推广,还需要看水稻杂交的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