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已经写过了一个系列,其中《拉了一辈子犁,快到地头了。教师是头牛?》,好像也在《头条》上发表。我在里面已经有了论述,这里就不多解释。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的观
教师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仍不被大多数人(不是有的人)看好,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地位的原因
1.进入封建社会后,教师地位就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到明清时代,更是每况愈下。那时教师地位的低下从\"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言中可见一斑,清代郑板桥也曾用\"教书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的打油诗刻画过教师地位的尴尬。
2.新中国成立后,教师地位没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文革期间,教师人格受侮辱,尊严受残踏,被人称为\"臭老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仍不尽人意,根据中国教育报所做的2019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社会地位感知方面,近七成教师认为社会不尊重教师职业。
3.教师职业缺乏良好的发展前景。教师职业由于一眼就可以望到头,整天打交道的都是小孩子,手中无权,袋中无钱,所以,男孩子一般不愿从教,近5年,我县录取了240名公费师范生,其中男生仅19人。男孩子从教,有的连对象都找不到。
二、经济待遇的原因
1.大部分教师工资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目前,教师工资较以前虽有了很大提高,也基本上能兑现,但既是如此,大部分教师也仅能维持温饱。我县教龄5年内的教师,年收入不足3万,教龄20年内的教师,年收入不足5万。
2.工资收入同公务员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同龄员工相比有较大差距。教师工资不仅与公务员、警察、电力系统职工、烟草系统职工等无法相提并论,就连以前待遇差不多的医生也无法比,我县县人民医院医生,就连刚参加工作的月薪也近万元。
三、工作风险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较苛刻,对教师关注度高。历史上,过于将教师圣人化、道德化,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与理想人格,贬低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教师的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很多社会性的争议,尤其是在强大的媒体舆论下,教师往往成为弱势群体。
2.家长望子成龙心情迫切,对教师期望值过高。社会重视教育是不假,但重视教育并不等于重视教师,家长是把教师理解成不需要独立人格的教学工具,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提供服务的一个工具式的人,当一个人被理解成工具时,何来尊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地位低下是可以理解的。
3.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对教师压力较大。为了学校的声誉和校长的业绩,学校对教学质量实行排名,并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绩效工资发放等的主要依据,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所以,部分年轻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干脆选择辞职。
4.\"校闹\"频频,教师动辄得咎,有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作为弱势群体,学生打骂教师后,大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还被学生、家长、媒体“倒打一耙”而蒙羞受辱。反过来,如果学生出了事,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教师都脱不了干系,如此这般,教师怎敢扬眉吐气地从事本职工作,社会地位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