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在统计民族时不以“高山族”命名,而是细分成各种部族?

台湾在1994年开始,就不再使用\"高山族\"或\"山胞\"的名词,来称呼在台湾岛上的原住民同胞。因为,山胞、高山族,都带有歧视性的意涵。而对于生活在宝岛上的2340万人,绝大多数都是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11:28:06

《台湾青年有九族文化的概念谈》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大陆对台湾省少数民族的总称。台湾当局已经停用此名词台湾当局对此分的更细,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达悟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和赛德克族。另有未被确认的族群,包括: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高山族青年族。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范围大概相当於历史上汉族所谓「生番」,日本殖民当局所谓「蕃人」、「高砂族」,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总和。由於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汉化,当前各「平埔」族群并无明确法律地位,借用中华民国早期分类法的中国官方定义乃将其视为「汉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范围,小於广义的「台湾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岛上南岛语系族群的实际总和。值得注意的是,「高山」、「平埔」二分法,是从汉族中心角度出发的政治性泛称,缺乏人类学根据;此类说法在台湾,被认为含有种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色彩。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高山族的定义、范围有所不同:中华民国政府将台湾除汉族血统以外的居民总称为原住民。台湾原住民属於南岛语系族群,并沿袭历史上的称法将其粗略划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故其所指之高山族,仅为台湾原住民之一类,曾称为生番、高山番、高砂族,与熟蕃(平埔族)相对。但近年来政府依据考古与民族学研究,已将原住民分为文化语言并不相同的至少十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将台湾地区除汉族血统以外的居民统称为高山族,划分为中华民族中的其中一族,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主张该南岛语系族群自南洋马来西亚、印尼一带迁徙而来,并认为因战争或其它缘故,亦有少部分高山族散居在福建省及云贵高原等其它地方。

「高山族」这三个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即是指住在山上的族群,其中「族」指称某一特定的人群。高山族在早期的台湾历史文献中常被称为「番」。清代时期,为了与住在平地上的「平埔番」(或「熟番」)区分,台湾汉人依据汉化程度及居住地点,将他们称为「高山番」或「生番」。「高山番」一词较流行於民间;而「生番」则是较官方的用语。日治时期以后,日本殖民政府仍然沿用「高山番」作为政治上的分类,只是将「番」字改为「族」字,称为「高砂族」。1945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国正式治理台湾,将「高砂族」改称为「高山族」,或称「山胞」,由此正式产生了「高山族」这个词。但基於尊重南岛语族,1994年之后官方改称台湾原住民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进行民族识别与民族认定时沿用「高山族」这种称法,并将其识别为其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

依中国政府定义,高山族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台湾,目前达40多万。除此之外,高山族还分布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例如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及北京等城市。根据1990年第四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中国(不含港澳台)有高山族约3000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而近年来已增至4400余人。目前在台湾一般以原住民来称呼汉族血统以外的居民,「高山族」仅为其中的一类(以相对於另一大类为汉化较深的平埔族),并沿袭日治时期人类学家的研究,划分为十数种族群,语言属於台湾南岛语族,各族於台湾总人口约44万人,另有4400余人散居於中国大陆地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高山族皆居於山上。例如住在台湾东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撒奇莱雅族以及居住在兰屿的达悟族(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这种称法相对比较笼统,也因此产生了「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的说法。近年来基於尊重的立场,以及较正确的分类,已多使用「原住民」或各族族原名来称呼汉族血统以外的居民,因而原先两大族(高山、平埔)划分法在台湾现今已较少用。而原先对「山胞」的区分--「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则分别为「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所取代,目前主要应用於行政及法律上。

另外,相对於「原住民」,有人认为「先住民」一词更为合适,但反对以上称呼者认为,「先」一般用於已逝或不复存在之事物(如「先民」、「先人」等),以「先住民」形容目前存在的族群并不适当。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