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启年发生的大爆炸究竟是怎么样的自然现象?你怎么看?

突发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5月30日上午9点的神秘大爆炸,既是一场造成了严重破坏的灾难,还是一个离奇而未解的巨大历史谜团。
文献记载,当日上午,天气晴好,光照很强,忽然一声震耳欲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00:25:26

有可能是龙卷风: 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许,当时晴空如洗。五月正值夏天,据资料,北京夏日平均气温是为25.8℃,1942年6月15日曾经出现42.6℃的高温。从文献记载看,天启六年夏天尚没有下雨。初夏五月,夜冷昼热,气温日较差大,清晨气温低,当太阳升起来后,地面开始升温,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机制,一经触发,易形成对流天气。“天色皎洁”,并不说明大气层结处于稳定状态,这一点,气象学上有明确的理论,所以不能因为天气晴就否认发生对流天气的可能。忽然,在京城东北方向传来声音。

“声音如吼”4字,即解释了声音听起来像什么,又解释了声音大的不得了。这个“吼”字,确实用的很妙,我们想象一下,实在找不出另一个更合适的象声词代替。对于这个移动的声音,王补等学者认为属于“地声”。但是,笔者在前文曾提到,龙卷风发生时会发出极大的啸叫声,像飞机起飞时的巨响,和灾变描述比较,两者确实很像。这个灾变系统是移动的。从“渐至”一词大致可以判断出系统的移速类似于直升飞机的速度,这与龙卷风移动速度平均15m/s、最快的可达70m/s的特点也是一致的。据地震理论:地震引起的地裂的速度达到4000m/s。这次灾变长度仅几里,几秒之内即可完成,如果是地震,不会出现像“渐至”这样相比起来慢吞吞的移速。伴随着声音到来的是“灰气涌起,屋宇动荡”。这说明上升气流强大,非一般大风,且一般大风很难会使“屋宇动荡”。资料显示,地震和风没有必然的联系。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事后叙述:(地声)好似刮风,但树梢和菜叶都不动。而这个房屋持续“动荡”、灰气“涌起”,是伴随着声音到来一起发生的,并一起向西南王恭厂方向移动,到王恭厂之后才传出巨响的。

因此,该现象和地震现象是不同的。灾变系统从京城东北呼啸着移到京城西南,不久从京城西南传来一声巨响,如此的巧合使我们不得不将它们联系起来。“须臾”就是不久或过了一会的意思,之后在京城西南传出了一声“大震”,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即龙卷风移动的过程。一声“大震”及伴随着的“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和巨大的伤亡现象,又加上王恭厂制造火药的特殊性,让很多人相信这是王恭厂黑火药“大爆炸”。引用较多的当属明沈国元《两朝丛信录》所载吴二所言“但见飚风一道,内有火光,致使满厂药罐烧发”([2],7页)。资料记载,王恭厂只是一个总人数七八十人的兵工厂,负责制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之类,不单纯制造火药。“同作三十余人”如何造出能产生出据推算有上百万斤级火药爆炸能量的火药来?如果真存在过那么一次爆炸,如此近的距离,别说百万斤级,就是百十斤恐怕吴二也早已尸骨无存。所谓“飚风”,是迅疾、从下而上的风。这个词倒是为我们从龙卷风的角度解释此次灾难提供了线索。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