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眼镜蛇效应”?

什么是“眼镜蛇效应”呢?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释清楚:
朋友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单位为了鼓励员工加班加点工作,出台了一个加班补贴政策:晚上加班3小时以上,按一天的工资标准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15:51:52

什么是“眼镜蛇效应”呢?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释清楚:

朋友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单位为了鼓励员工加班加点工作,出台了一个加班补贴政策:晚上加班3小时以上,按一天的工资标准发放加班费;周末加班,按日工资的两倍发放。

这个政策好啊,一经出台,广受员工欢迎,大家干劲十足,加班加点的人明显增加,大家有钱拿了啊。

但隔了一段时间,领导发现情况不对:正常上班时大家都在那磨洋工,坐等下班;而下班后又都不走,反而开始加班!

原来,大家现在相当于有了两份工作,可以挣两份工资!

这便是“眼镜蛇效应”,企业原本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谁知反而让大家学会了偷懒。

“眼镜蛇效应”起源于英国殖民下的印度。

那时,印度首都德里的眼镜蛇非常多,经常伤人,政府为减少蛇患,出台一项政策:每捕获一条眼镜蛇,就可获得一定金额的奖励!

你还别说,这项政策出台后,德里的眼镜蛇果然大幅减少!但令人不解的是:虽然眼镜蛇减少不少,但每天拿着蛇来领赏的人还是不少!

政府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野生的眼镜蛇虽然减少了,但一些人为了得到赏金,于是开始人工养殖眼镜蛇。

这个秘密被发现后,政府马上废除了这项政策,而养殖眼镜蛇的人因为得不到赏金,马上将蛇放了,于是德里的蛇患更严重了。

“眼镜蛇效应”体现在很多方面。

前些年,一些大城市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出台了一个单双号限行政策。

这原本是想鼓励大家绿色出行,谁知这些年大家手上都有了钱,并且汽车价格不高,于是很多人买了第二辆车:一辆单号,一辆双号,这样每天都可以开车了!

于是,环境和交通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增加了一个“停车难”的问题。

“眼镜蛇效应”不仅出现在城市,农村也同样存在。

以前,在西北,为鼓励大家植树造林、改造环境,政府提供树苗,让农民在荒山上种植,并向他们提供劳务费。

谁知一些人偷偷用开水浸泡树苗根部后再种植,这样树苗不能存活,他们第二年又可以种树挣钱了!

不独国内如此,国外尤甚,德国社会福利事业上存在的“眼镜蛇效应”,就让政府叫苦不堪。

德国的社会福利很好,失业人员可以得到就业时的工资的60%,但他们的福利都是承包给了私营机构了的。

私营机构为了更多地获得利益,就想方设法制造更多的失业者;而很多青年人因为不工作也可以获得比较多的失业金,于是主动失业,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于是,德国的失业者越来越多,政府承担的失业金也越来越大。

如何正确消除“眼镜蛇效应”的影响,需要大家正确认识人的“社会人”与“经济人”的两种属性。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因此都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在社会中,不能只想到自己,要多为他人着想。

但同时,人在社会中都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须要有钱,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也就是说,人人都要挣钱。

为防止“眼镜蛇效应”,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执行者,都要兼顾“社会人”与“经济人”的属性。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加班费问题,制定政策时,既要注重每天工作量和完成质量的考核,也要对每周加班次数加以约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