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伪军的军服为何各式各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伪军的种类太多,五花八门,各路小鬼乱窜。
大概有这么几个。
第一,伪满洲国军。
伪满洲国军是最早的伪军,主力是投靠日寇的东北军和收编的土匪武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4:26:32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的来源和编成,完全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即有投敌时间的先后,也有地区的差别,更有所属“伪政府”及其作战序列的不同,日寇仅负责提供部分武器、管理和监视。同时,也由于这些伪军由侵华日军各部自行控制,不光是他们的服装,军需备品和粮饷标准、战斗力等也是各不相同,更有甚者,几大派系的伪军为了争夺“正统”的名分互相之间矛盾重重,序列和军装更不可能统一,真是一群奇葩的败类。

(穿伪满军服的川岛芳子)

东北地区:最先组建的伪军是“伪满洲国军”,它也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支伪军,成分主要是投降的部分东北军和收编的地方团队,1932年3月9日溥仪成立了“伪军政部”开始整编东北所有伪军,下辖奉天、吉林等9个警备军司令部(后改为11个军管区)大约140000人。伪满军制服在1932—1937年还来不及统一,无论肩领章还是军服式样颜色,均沿袭了东北易帜前的奉军军服。

1937年5月,伪满军的“军服”正式定装,样式基本模仿日本关东军,比如斜革、口袋、袖章的设计等等,军帽、战斗帽的帽章也类似于日本鬼子的五芒星型,使用满洲国旗的黄、黑、白、青、赤色的五色章。这算是军装最正规的伪军,也是日本人控制最严密的伪军,高级军事主官很多由日本人直接担任,各单位都有日本顾问。

华北地区:最早下水的是伪“冀东自治政府”主席殷汝耕,这是1935年底成立的伪政权,其手下的伪军是冀东保安总队,全面抗战爆发后部分保安队反正,在通州杀死数百日本人,殷汝耕为此被日本宪兵队关了三个月,这批伪军的军服模仿的也是关东军。

平津和华北地区沦陷后,日寇“华北方面军”为弥补兵力不足和维持治安,又扶植汉奸成立了“华北治安军”,就是我们经常听闻的“皇协军”。它于193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初始兵力为15000人,高峰时期达到13个“集团”约6万人,这算华北的正规伪军。日伪同时还在各县设立了警备队,仅在河北到1942年底,警备队的人数就已达7万,拥有各式枪支6.3万件,这两者之间的军服又有所不同。

(汉奸殷如耕)

华中地区:主要是汪精卫伪政权的“和平建国军”,在1938年的时候,关内伪军数量约为78000人,1940年汪精卫投敌后,关内伪军数量急剧上升至145000人,1942—1943年期间某人提倡的“曲线救国”口号后,使伪军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大批杂牌军叛变成为伪军。

由于汪精卫自诩“国民政府正统”,因此和平建国军的军服样式与国民党正规军基本相同,差别在帽徽、军旗和臂章等等,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和平建国军总兵力大约25万人,后台是日寇“华中派遣军”,他们成为日寇的重要帮凶。

华南地区:在日军的策动下,部分原国民党地方武装在华南部分地区沦陷后投敌,包括“伪闽粤绥靖军”总司令黄大伟所部6万人,“伪广州绥靖主任”陈耀祖所部18000余人,他们归日寇“华南方面军”指挥,军装样式大抵与汪伪军相同。

整个抗日时期的关内战场,伪军总数高峰时约有62万余人(不包括地方警备队等更杂乱的武装),另外还有个“德王伪蒙政府”的伪军15000人。上述所有伪军分属四个伪政府和侵华日军的四支部队(驻蒙军归华北方面军指挥),派系纷杂,条件不一,由于日寇无力解决关内各系统伪军的部队待遇,他们的一切都靠就地搜刮而来,因此军装各式各样一点也不稀奇。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