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用刀枪定胜负,讲究盔甲防护性能好,衣甲鲜明、能震慑对方,则在颜色方便并没有太多考量。
但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后,世界上的军装就大多数是绿色的了,包括草绿
答: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用刀枪定胜负,讲究盔甲防护性能好,衣甲鲜明、能震慑对方,则在颜色方便并没有太多考量。
但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后,世界上的军装就大多数是绿色的了,包括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
其原因,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了,地表上覆盖的植物是绿色的,穿绿色军装,容易形成“保护色”。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略南非,骄横的英军穿着红色军装,鲜艳、醒目,结果被身穿绿色军装的布尔人在丛林里当成活靶子打,死伤了9万多人,最后不得不乖乖改换为绿色军装。
当然,从这一战例也可以推知,在丛林中作战,军服首选绿色。但雪地作战,白色能与背景融为一体;在海上,蓝色最为协调;在沙漠,则黄褐色最便于隐蔽伪装。
那么,我军军装早期为何不是绿色的呢?
这就要从历史原因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我军建军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当时,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为了与国民党军队区别开来,就在颈脖上加系了一条红领巾。
另外,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部队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军装,穿的就是普通的工农服装,为此,战士们不得不佩戴上一红布袖章作为标识。
随着队伍的壮大,我官兵穿的服装就更加混杂多样了,五花八门。
直到1928年,红军才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红军才开始有自己的制式服装。
而到了1929年3月,红四军在长汀长岭寨作战获胜,解放了闽西重镇长汀城和周围的农村,没收了十余家反动豪绅的财,筹得5万余元,又在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大批量制作军服。款式仿照苏联红军的军装(中山装式,下有两个口袋)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进行缝制,然后在军衣的领子上缝上两块红布领章、八角帽前缝上五角星。
毛主席说:“红军军服领口上的两个红领章代表两面红旗。”
陈毅则对军服的颜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为什么染灰色而不是染绿色呢?
当时没有染成绿色的条件。
布料原本是白土布,想染绿色,找不到绿色的色料,只能用灰靛染色。
有时连灰靛也没有,只好用茶籽壳、稻草灰等土办法来着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两党再度合作,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和南方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以示区别。
大家也注意到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服装颜色是灰蓝色和土黄色的。
那么,问题来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服装既然与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相同——国民党军队的军装为什么不是绿色的?难道他们也没有绿色的色料?
实际上,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就以黄绿色为标准色的。
1936年初,国民党颁布了《陆军制服条例》,统一规定了军服、军帽等制服的样式。条例规定,国民党中央军的制服以黄绿色为主。
不过,抗战早期国民党军队制服的颜色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比如国民党中央军多在夏季穿黄色系制服,而冬季则改穿为灰蓝色制服。
另外,蒋介石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国民党军队的“大一统”,如阎锡山的晋绥军,冯玉祥的西北军,此外还有川军、滇军、粤军等等,都保留有极大的独立性。所以国民党各部的军制、军装和装备并不统一,甚至,其中央军内部的军装的颜色也略有不同。
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被整编,但在蒋介石眼里,还是“敌人”,军装颜色当然就不是其中央军军装的绿色了。
1941年“皖南事变”的爆发,就彻底暴露了蒋介石满满的敌意。
这之后,国民党对我军实行经济封锁,我数万部队官兵衣食处于极度匮乏之中。
在此背景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全军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战士们自己纺线、织布、染布、做军鞋。
认真学习过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的同学,应该对这一大生产运动印象深刻。
解放战争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我军军服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军服的款式,但已陆续摘掉了八路军、新四军的臂章。
到了1949年1月,我军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才统一把草绿色确定为军服的颜色,帽子改为有一个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这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
不过,建国的初期,军装有绿色采用硫化染料,洗晒后容易变色。为改变军服的颜色,1962年总后军需部进行研制,发现用“蒽草绿”染色,不仅颜色鲜艳,而且着色高,不容易褪色,于是,65式军服的草绿色被称为“国防绿”,在战场隐蔽性上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