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热带丛林是无线电通信的天敌,各国军队是如何克服这种困难的?

雨林和战术无线电通信可以说是天生的冤家对头,无法共存。幸运的是,在确保士兵可以在茂密的植被中继续通信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进步。
雨林的挑战“由于植被会吸收无线电波,无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4 18:12:34

兔哥回答:无线电台能够实现无线通讯,是由无线电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也是受传播介质影响的。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地理环境,季节环境都会对无线电波信号传播造成影响。我们都知道手机信号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高的发射塔,而且是按照距离布设,其实这些相当于无线接力传输站,保障信号能够广域性的覆盖。无线电波特殊的传输性质,导致无线电波的传输对环境因素依赖很大,热带无线电波的传输和其它地区的信号传输并不一样,是有一个无线电波衰减的因素,因此,研究热带无线电通讯到现在依然是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无线电传播和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热带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表现为纬度低,湿度高,而热带雨林植被茂盛,地貌复杂,导致热带雨林地区的无线电通讯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非常大。无线电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影响因湿度造成的雨衰,对流层闪烁,大气波导被植被造成信号衰落,另外,热带海域无线电波也受到盐度等因素的影响。热带雨林地区对于无线通讯的影响从地面、水面,植被引起的附加信号衰减,以及电流层,对流层对于信号造成的折射,散射衰减。

热带雨林地区的特点除了湿度高,能够对无线通讯电磁波产生电导衰减,茂密的植被也是一个重点因素,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非常茂密,而且是从高大的树木,到繁杂的灌木丛,通常都是有几层遮蔽层,这些植被存有大量水分,在高温作用下产生大量水蒸气。例如,一些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雾气蒙蒙,气压低,人行进在地面有一种压抑感,而这些植被同样能够使无线电波信号传输发生折射、散射、遮蔽和造成信号传输阻挡效应,影响无线通讯。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主要介质涉及最低处的对流层,到平流层,电离层,磁球层。而对流层就已经是热带雨林地区无线电波信号传输的瓶颈了,能够到平流层也就没有问题了,而对流层这个层面对电波信号传输的影响表现为射线路径弯曲,大气波导传输,去极化以及湿度造成的衰减。所以,无线电波信号传输在对流层的影响最大,也是一个难题。热带雨林地区军用无线通讯技术到现在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难题。这类技术措施如何应对也是一个各国都秘而不宣的高级别保密技术,无线电通讯都有一个或是多个通讯通道,但不论是哪个信道都是严格保密的,无线电通讯通道可不是随便就能改变的,一旦被对手获得想改很难,因此,除了保密,还要有加密措施,密码通讯等防范措施。美军是无线电通讯最发达的国家,拥有数量繁杂的各类通讯电台,而能在热带雨林地区通畅使用的美国也做不到。

越南战争中,美军使用的大量通讯电台就遭遇了热带雨林环境的破坏,一个月就损坏了越南战场上电台总量的37%,随后,热带地区通讯问题也成了美军重点研究领域,但依然无法彻底解决。通常的做法有两大块,一个是性能提升,加大功率,并且和卫星数据对接,提高通讯输送效率。美军正在用“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先进极高频系统(AEHF)代替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特高频后继星系统(UFO)、军事星系统(Milstr)”等。美军提出了“全球信息栅格(GIG)”计划,目标是把美国三军的通讯系统整合成一个三军通用的全球通讯网络。

二是技术保养措施,为了适合热带雨林地区通讯使用,对通讯设备的防潮湿采取技术措施,保证通讯电台出现短路等问题。热带雨林地区通讯目前已经有了改变,利用无人机做为中继接力传输,美国就有专门的通讯中继机,E11A在阿富汗就被打下一架。受环境特殊因素影响,美军在热带雨林地区的通讯依然是借助外力来实现,本身并做不到无限畅通,如果没有外力帮助也只能是跑山头上,或者是爬树上去试试了,或者是等回去再说吧。当然,这是指对外通讯,团队之间的通讯依然能用,只要别拉开太远距离。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