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TFboys和粉丝进行了不到一小时的直播互动后就被打赏了近30万;当一辆辆“法拉利”“保时捷”“游艇”等礼物划过中国女子游泳队运动员傅园慧的面前;当游戏主播凭玩家打赏,1个
当TFboys和粉丝进行了不到一小时的直播互动后就被打赏了近30万;当一辆辆“法拉利”“保时捷”“游艇”等礼物划过中国女子游泳队运动员傅园慧的面前;当游戏主播凭玩家打赏,1个小时能挣到4000元时,我们知道,这是属于直播的时代了:大众愿意参与到直播当中,也愿意为直播来买单。
可是,如果说明星靠着自身的知名度直播赚得盆满钵满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主播也能够靠着“么么哒”、“演唱”、“搞笑”、“耍宝”,轻轻松松得到“土豪”们的豪掷千金呢?人们在打赏主播时,到底是在打赏着些什么?
别急。要回答上面的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得先来聊聊打赏。什么是打赏呢?简单地说,就是用户(观众)自愿通过奖励赏钱的形式来表达对这个人的赞赏。
其实,对于“打赏”,我们并不陌生,只不过以往我们想到的更多是给餐厅服务员的小费,以及给街头艺人投掷的硬币。有一项关于美国打赏小费的研究说,美国人普遍有打赏服务员的习惯是因为他们有个共识——服务员固定收入非常少,小费是他们收入的重要部分,大家觉得他们需要这个帮助,于是也就有了小费打赏。
换句话说,打赏源自于人们的帮助心理,直播间里的打赏亦是如此。想想看,打扮得萌萌哒的美女主播坐在自己的并不豪华的“闺房”里“卖力表演”,一口一句“哥哥求打赏”,这样的场景多么容易激发起人们的保护欲,加上美女主播在收到打赏后,娇滴滴地感谢着“金主”的赏赐,这样积极的反馈,也进一步激发了打赏人“拯救”主播后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从过去这些常态化的打赏场景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即实时互动。只不过由于过去实时互动只能发生在线下,所以传统的打赏往往出现在搭台唱戏、街头卖艺上;而如今实时互动已然能够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因此直播能够形成打赏模式也并不奇怪。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直播网站通过虚拟货币来进行打赏,往往看不到现金的流失,降低了用户对金钱成本的感知,相较于传统场景,打赏行为在线上甚至变得更加容易实现了。
不仅如此,在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李金曼看来,相比街头艺人,网络主播和观众在心理距离上也会更近。“看街头艺人往往只是路过顺手打赏,并无太多互动的信息,你出了钱了,往往也只是一个普通过客而已;而在直播平台,只要你舍得花钱,很容易在一个显示有几千观众的平台上,得到重视和及时反馈,直播观众会产生有很强的掌控感,而这种掌控感,往往会让自己显得很有力量和很重要。”
如李金曼所言,获得成就感是观众打赏的主要支持心理。一份关于视频直播行业的相关数据显示,22岁及以下的用户超过六成,而男性用户占比高达77%,每日人均观看时长高达135分钟,目前表现的人群主要还是屌丝人群。换句话说,他们中很多人可能在现实中过得并不如意,也许美如直播主播的女孩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正眼瞧他们一眼,然而在直播平台上,只要你愿意打赏,主播们就会殷勤地当着千万观众的面对你表示感谢,生活中的丝儿们瞬间就变成一个高大上的人,现实中不是高富帅的遗憾立刻被弥补了。
“单从‘打赏’这个词来看,本身就带有一种阶级或身份不平等的感觉,打赏的人往往是有钱、有身份及或有地位的人,因此,在网络上的打赏过程中,往往能给自己一种高身价、高地位的感觉。加上网络打赏往往是以虚拟货币呈现的,同样价值的人民币,通过网络上的货币或礼物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往往远远大于现实中的购买力,比如,你花一些钱就可以买一辆虚拟法拉利送给主播,给人造成一种财大气粗的感觉,所以就算是个屌丝,在打赏的时候,也能找到土豪的感觉。尤其在通过虚拟货币送出很多东西并得到回应的时候,那种给予的价值感会更直接,会觉得更有地位和面子。”李金曼说,“此外,在网络平台上很多人同时进行打赏、送礼的这种形式就像是拍卖会,往往是带有攀比心理的,金额越高得到的关注越多,越能彰显身份,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打赏者的消费冲动。”
在心理学家看来,满足人性天然的窥私欲也是用户为直播投掷千金的动机之一。心理学科普作家、PsyEyes主笔唐映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少网民观看直播,享受的主要并不是观看什么内容,而是参与观看本身,未经剪辑的直播节目直观地呈现了他人的生活,显然满足了相当多数人的窥视欲。李金曼亦对记者表示,主播表演往往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很多看上去就像是“闺房”,在现实生活中,睡眠的房间往往都是私人领地,是带有一定的神秘感的;加上很多主播基本上都是只露上半身,下半身隐藏起来,这也给主播平添了神秘色彩。
总而言之,打赏网络主播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和我们放弃5元速溶咖啡去星巴克花上30元喝着来自同样产地的咖啡一样,虽然实体上貌似物非所值,但既然有人愿意为此消费,并不断追加消费,就说明他认为他的消费是值得的。在心理学上,有人把它称为“情绪价值”,没有人能不为情绪价值买单。“下班回家,把门一关,能陪伴的就只有直播平台的主播了,就冲这,给点打赏也不过分吧。”一位经常观看直播的用户说。
对于直播的打赏功能,一些业界人士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宣称“打赏是有史以来最奇特而魅力无穷的商业模式”——因为“打赏”打破了文化和娱乐精英在写作、表演等领域里的垄断地位,给了更多默默无闻的屌丝青年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实现了职业价值。
可是,当诸如“河南12岁少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绍兴80后管理人员侵占公司资产30余万,只为购买虚拟物品讨好网络女主播”“重庆男子为听一句‘谢谢帅哥的礼物’,不惜偷车贱卖打赏女主播”等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不禁反思,这种打赏是否也会上瘾?
“看直播时打赏,跟看猴子忍不住扔点食物什么的没有本质区别;但一次打赏就动辄几千、上万元,无非就几种情形:A、爷有钱;B、爷是托;C、爷是有钱的托。普通粉丝要这么打赏,那就得考虑精神人格的问题。”唐映红对媒体如是说。
“在网络上打赏上瘾的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某种关系不良或缺失的表现。由于打赏容易带给人尊贵、有身份、有钱的感觉,所以对一些人际关系不良、内心自卑、休闲娱乐方式单调或者感情生活匮乏等人群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李金曼说。
然而,心病还需心药医,在网络上片刻的满足,回到现实又该如何自处呢?
(文/晗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