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曾国藩家书》
既是个刚毅的政治家,但也有普通人的温情。
曾国藩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与友人的相处以及其个人的品质,都可以看出他的修身养性之道。
与亲人的相处之道
放在最
首推《曾国藩家书》
既是个刚毅的政治家,但也有普通人的温情。
曾国藩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与友人的相处以及其个人的品质,都可以看出他的修身养性之道。
与亲人的相处之道
放在最前面讲的是他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与亲人的相处中,最能表现出个人隐藏的一面,最能看出个人柔情的一面,最能看出他与普通人相同的一面。从他的家信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很注重家庭关系的人,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他对祖父母、父母尊敬有加,对几位弟弟谆谆教导,时时惦念着家里人,记挂着家中事。在家书中,能看到他极其注重几位弟弟的教育问题,他们的读书情况,为弟弟们的学业操心。
他与弟弟的信件中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也教导他们读书之道,因为身在他乡,路途遥远,他无法亲自教导弟弟。而这一点,曾国藩时常觉得愧对弟弟,愧对父母,不能尽兄长之所能,所以在他的来往信中,内容总是很长,详细的告诉家人他身边的事情,也多次向家人表示希望回信能长一点、详细一点,了解家中每一个人的情况。
但他与家人间也是有矛盾的,像平常百姓家一样,他也有难念的经,而这矛盾正是在他与弟弟之间。可能因为是兄长,心中自然有期望,有时回信中对弟弟们难免多威严、多责怪,引起弟弟们埋怨。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他突然惊醒,觉得汗颜,害怕伤了兄弟间的和睦,生了嫌隙。为此,他虚心反思错误,回信求得原谅,一点没有旧式家长般的威严并觉得丢脸。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感叹,他不再是个概念化、标签化的人物,原来曾国藩也是个普通人,并不是如神一样高高在上不可触摸。他也害怕家人不和,害怕兄弟间有了隔阂,在亲人面前,其实和寻常人家一样。
与友人的相处之道
其次,关于他和友人的相处方式以及他的读书之道。他追求志同道合之友,而实际上他也很会看人。从其友人身上,他会认真的学习他们的优点,与他们亲密交谈,也能相互影响和帮助。他的朋友不少,有讲求实践心得的,有研究经学很深并领悟大道的,也有才气奔放、英气逼人的,其中有很多是来找他的,但他又怕自我标榜、盗取虚名。
他认为,交朋结友是来匡正自己的不足的,他也会及时的予以朋友援助。
他的读书之道,不仅是体现在与友人交往中,在他与家人的回信中也可看出来。他注重义理之学,认为其最大,同时,他与亲友相处时,认为读书一定要专心,不能贪多,一书没读完不可读他书。在他给弟弟设置的十三条课程中,每条都让我深受感触,也因为自己做不到而羞愧。从主敬、静坐到夜不出门,印象最深的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西翻阅,都是徇外为人),看到徇外为人,心里一惊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
其自身的品质
而最后,想说的是他这个人。他为国家呕心沥血,家书中,时不时提到国家状况,面对外来入侵他如何对付,国家内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更加剧烈,他必须做出决策,不论立场和对错,他确实是忧心忡忡,忧国忧民。品质方面而言,这也是一个虚心的人,当有人与他有不同的见解时或者他有错时,他会理解和认错,更会及时改正。
同时,在家信中,他时常提到要借钱度日,借钱寄到家里和帮家中置办物品。这一点不禁让人觉得,一个身居高位并且掌握实权的人,竟然很穷。看了一封又一封他的家书,时时都提到借钱的字眼,这才确定,他确实是拮据,起码他不富裕。我也被他的坚持所打动,不论多少事,曾国藩规定自己每日都要读书、楷书记日记,记\"茶语偶谈\",终生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