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回顾核武器发展史会发现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富国大国排位期,主指五常国的研发背景,这里的“富”意即需要一定的综合国力投入,“大”则泛指二战后的五常格局(法兰西算作战胜
谢邀!
回顾核武器发展史会发现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富国大国排位期,主指五常国的研发背景,这里的“富”意即需要一定的综合国力投入,“大”则泛指二战后的五常格局(法兰西算作战胜国有些牵强,是被美国强拖用于牵制投票的)。
2)五常规则期,此段核风云相对较平稳,以美国,北约对苏/俄,华约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为范例(如二段限核条约等)。核武器的基本特点进展变化不大,依旧是技术瓶颈难破,研发成本颇高,即便下定决心也难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如日本若转换民用的运载火箭受制于钚原料的提取储备等)。
3)有限失控期,陆续上单的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及伊朗等,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及扩散,核武器愈加小型化,多样化,低成本化,且关键技术或原料,零部件等渠道来源更广泛便捷,使得原本公认的所谓“小国”、“穷国”也有机会偶尔有恃无恐地借机在更大的舞台上讨价还价一番……
综上所述可得两大基本初判: 首先低当量核弹头综合条件较适合对阵低核武装(当量小,CEP精度低兼射程不够的战役/战区级)潜在敌,正如潜艇是反潜的利器之一一般。其次,标准的洲际核导弹(潜基或陆基)既是对敌的大杀器,也是人类灭顶之灾的丧钟,没有哪方可轻易祭启,所以低当量反倒成了想先发制人一方较好的威慑手段与从容的技术选项——具体实效还待后观。
相关事例技参等有兴趣的条友可自行搜证,本人较懒,在此仅泛泛简谈,一家之言欢迎补正争议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