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喜剧大师?

成龙在国外那么红,因为美国人都觉得他是东方巴斯特 · 基顿!那么,巴斯特·基顿是何许人也?
与卓别林相比,巴斯特·基顿在中国并不是特别著名。从他1917年从影以来,就自成一派的喜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22:22:04

成龙在国外那么红,因为美国人都觉得他是东方巴斯特 · 基顿!那么,巴斯特·基顿是何许人也?

与卓别林相比,巴斯特·基顿在中国并不是特别著名。从他1917年从影以来,就自成一派的喜剧风格和独特的魅力。巴斯特·基顿以“冷面笑匠”著称,“面瘫喜剧”别具一格,在肢体动作和特效技术的配合下形成奇妙的幽默感。

基顿也是个技术狂人,许多技术绝对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放到今天就是卡梅隆。下面的短片将带你解析大师的视觉喜剧是如何炼成的:

巴斯特·基顿,这位默片时代的三大喜剧演员之一。即使已经过去了将近 100 年,我们现在仍然能够从这位伟大的电影大师身上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来看看大师是如何玩梗的。

巴斯特·基顿创作出来的喜剧电影其实更符合银幕美学,他完全靠动作挑动观众神经,不愿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银幕上做观察者,引领观众的目光,观察、等待、思考、探索,在动作中抓住身边一切可利用的东西,抗击对手,脱离险境。100年前,他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100年后我们还向他学习。

而他永远平静,无表情的脸,好似一张空白的银幕,观众可以根据主角的境遇,将自己的希望与害怕敷上去。这个小人物不断向我们宣示着最简单,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论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围拢,人们总应找准方向,看过去,抓住跳跃的时机,将自己投向风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过去,最终迎接风平浪静的胜利时刻。

说起他在动作喜剧上的造诣,可能有人看过曾经火过的一系列动图,文案大意是“在没有特效的年代,动作片都是这么拍的”。(点击蓝字看文章)

黑白片的演员坐着不受控制的车横穿铁路,与即将驶过的列车几乎擦肩而过;汽车经过,站在路边的演员直接徒手抓住车尾,腾空而且,被带出画框外;站在二层楼的房顶上手抱横杆,随横杆降落,刚好落入经过的敞篷车中等等。

这些叫人惊叹的“当年事”,都来自近百年前的巴斯特·基顿。他并非单以动作的创意取胜,这背后有着真艺术家的胆识和执着。说他是拿生命在冒险一点也不为过。成龙动作片中的大量桥段起源就在此。

除去这一层面的喜剧效果和敬业精神,基顿在艺术表达上也是走在时代之前的。电影研究中有一个“元电影(metacinema)”的概念,指的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关锦鹏在《阮玲玉》中将真实的阮玲玉、张曼玉饰演的阮层层交织;伍迪·艾伦在《开罗紫玫瑰》里让虚构人物走下银幕与主角相爱;伊朗导演贾法·潘纳希在《谁能带我回家》中让小主角突然直视着镜头说“我不拍了”,从而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等等,都是关于电影的电影。而这一切,基顿已经在1924年上映的《福尔摩斯二世》中尝试过了。

如果说卓别林演了一辈子小人物,让观众感觉贴近的同时,又不由生出敬意,而他的片子以现实意义吸引人,以情感意义打动人;那么我认为基顿的片子则更适合亚文化高度发展、人们对情感的诉求更加复杂的今天。正因为他面无表情,观众才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出千百个自己的“哈姆·雷特”。

他可以是不受世俗约束的,可以是淡然沉着的,可以是看穿了一切,但是却选择闷声备大胎的高人。或者,他还可以是“马男式”的毒鸡汤,“葛优瘫”式的闲散任性。放在今天,基顿依然可以秒杀众多行业中的后来者,甚至在情感契合度上也不输各种网络热点。

谁更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我想,巴斯特·基顿所创造的,是在诸多层面上都超越了技术、时代和文化背景的精华。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