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在于郑和的目的并不是探险。
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哥伦布还是麦哲伦的探险船队,规模都很小。
以哥伦布为例,只有3艘帆船和90名船员。其中最大的1艘,不
劝君留一步,小影有话说。
虽然当前考古界和历史界对郑和下西洋的最远到达地,以及郑和是否到过美洲莫衷一是,但是结合郑和七下西洋的政治背景和出使经过,郑和是不太可能有自己的意愿去发现美洲的,即使他所率领的大明舰队有这个能力远航能力。原因有以下几点:
郑和下西洋是国家行为
郑和率领明朝海军出使西洋,是受命于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无论是出使所建造的宝船(旗舰),还是配备的军士和其他随行人员,都是举明朝一国之力所形成的海上混合编队,没有皇帝的支持,郑和无力下西洋。而且这个舰船编队里也不全是郑和一个人说了算,每次出使皇帝会派许多官吏随行,有时候随行的官员官阶比郑和还大(例如姚广孝),所以郑和出使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有朝廷明确预设的政治目的。
郑和出使西洋,大抵有以下几个目的:
1.护送各朝拜国使臣。大明国力强盛,明成祖时期更是开创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在北方和西北方与北元势力打打停停几十年,路上地缘纷争不太平。海上除却日本倭患外,在东南亚和南亚诸国心目中还是有很高威望的,诸国派遣使臣到大明朝贡也是常有之事,为了彰显天朝国威,皇恩浩荡,朱棣就想出了这样一种派舰队护送使臣归国的办法,虽然这种外交形式有点耗资巨大,但朱棣还是乐于打肿脸充胖子,至少在永乐年间这种高消费的国家行为,明帝国的国库是可以勉强支撑的;
2.消除近海匪患,巡视海疆。明朝最大的敌人在北方,但南方近海也不是很太平,一方面是日本偷渡的浪人在沿海地区抢掠,倭患严重,另一方面南亚小邦也互相之间不太和睦,经常发生小规模斗殴(和明北元、明后金之战比起来的确不成规模),还有海盗和敌对国家劫掠往返大明的出使团队,那么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对倭患是一种震慑,对海盗形成致命打击,而对不和谐的南亚诸国纷争也是一种调解;
3.迎回佛牙,即释迦牟尼的牙齿。自唐以后,南亚文明已经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区,郑和率领船队出使印度迎回佛牙的目的有待考究,因为明朝一代,历朝君王对道教宗法颇感兴趣,而郑和本人又信奉伊斯兰教,朝圣是其毕生的目的,而迎回佛牙似乎不太符合皇帝和郑和本人的信仰,所以也有可能是以迎回佛牙为幌子,而寻找人间蒸发的朱允炆。这种见不得人的目的非姚广孝这位以叛为主、以佛为辅的靖难一等功臣操持最为靠谱。
郑和下西洋并非冒险行为
和哥伦布率领一百余名水手,几艘小排水量的帆船远洋航行不同,郑和率领舰队出使远海是不已冒险和寻找海外陆地为目的的。明朝乃至整个华夏朝代在对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佛教国家的接触交往中,历来保持一种共存互融的发展形态(元朝除外),当然也有战争和攻伐,但都以更多的民族融合和更广泛的信仰和文化交流将其掩埋。欧亚大陆的相连是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最直接的地缘基础。而明朝北有蒙元的大片疆域,东有朝鲜、日本的海域连接,东南有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是没有精力去发掘或者征服新的疆域的。这样一来,郑和率领的舰队即使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海上导航系统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也不会横跨太平洋去探寻大洋对岸的世界。而且在明朝的认知里,没有地球是圆的这个科学前提,万一一头扎进太平洋这个茫茫大海出不来呢,没有停泊地,没有补给,即使船再大,准备的再充分也有全船覆没的危险,这种无目的的航行加上航路不明,淡水和食物补给不足的危险,郑和岂不得无功而返,悻悻而归。所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郑和都不会做出率领船队往太平洋东驶进的盲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