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了。郑和原名马和,因其是色目人,其父母被屠,而他十岁就被收进燕王府为奴。至于他七下西洋的最初目的也是众说纷纭了,有说是为了寻找
明成祖永乐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以陆地农耕为主的中华文明在航海史中的一次壮举。其庞大的规模,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巨大的地缘辐射范围,在世界历史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依然吸引着全世界范围内学者对其研究和探讨,也有不少人提出了郑和发现了美洲、大洋洲的假说。那么,针对题主所提出的为何郑和船队未能到达欧洲,我们作一点肤浅的分析。
郑和船队远航的目的
与几十年后为探索和开辟新航路为主要目的西方世界“大航海”有本质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以国家为主导,官方组织和实施的规模巨大的航海行动。
其目的,从政治上是宣扬大明国威,确立通过“靖难之役”而取得皇权的永乐皇帝对大明统治的正统性。从外交上,是进一步确立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和周边藩国所形成的“朝贡体系”。从经济上,是加强与南洋各国的贸易交流,为丝绸、茶叶、瓷器等硬通货扩大海外销路,巩固大明作为最大贸易输出国的地位。
说清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我们对为何郑和船队未能到达欧洲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说穿了,在十四世纪的世界里,大明与欧洲相互来说,都只有模糊的概念。具体对于欧洲诸国来说,知道有一个富饶的东方大国,他出产的瓷器和丝绸是如此美丽和令人着迷,奈何横挡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交流和贸易,不得已,他们只有开辟新航路,以期不用通过奥斯曼就能与直接与东方交流。而反之,对于大明来讲,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得我们没有去寻找新航线到欧洲的动力。你来与不来,我都在这里,你来与不来,对我不重要,你来与不来,都是“蛮夷”。大明的这种主体思想,到了明末徐光启等真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开启“西学”时有所改观,但奈何已是王朝末路。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是否支持到欧洲的航行
首先,中世纪海上航行活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张正确的航海图,而在西方新航路开辟以前,根本没有从中国到欧洲的航海图。郑和作为大明皇帝的使者,带着明确的政治使命,他能够率领一支多达几百艘舰船,几万人员的庞大船队,在波涛诡谲的大洋中去寻找到万里之遥的“番邦”吗?
“宝船”复原图,典型的“福船”船型
其次,船只性能,以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船型“宝船”为例,《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的确,从船只的规模来看,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按现在史学界的一致观点,“宝船”是典型的福船船型,这种船船底较平,采用硬式风帆,适合风浪较小的海域航行,但抗浪性差,并不适合远距离的跨洋航行。其实我们现在看看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你会发现,郑和的航行路线基本是沿海岸线不远的航线行驶的,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郑和航线大部分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的
最后再看看海上航行的其他方面,如定位、测深、后勤等。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当时是领先的,虽然我们的牵星术和罗盘定位没有引入经纬度的概念,但实用性并不差。其他如测量水深、在船上种植豆芽来补充维生素方面是领先世界的,单从这些角度讲,理论上是可以支持远航的。
从技术上讲,虽然郑和船队的船型不适合跨洋航行,也没有到欧洲的海图,但如果愿意付出,持续探索,在沿途建立补给点的话,沿非洲海岸线到达欧洲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