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另外几个回答都指出生存空间理论不是希特勒独创的。但是都没有说这个理论到底是谁创造的,生存空间理论其实是一战期间形成的,而且形成这个理论的地方并不在德国大本营,也
我发现另外几个回答都指出生存空间理论不是希特勒独创的。但是都没有说这个理论到底是谁创造的,生存空间理论其实是一战期间形成的,而且形成这个理论的地方并不在德国大本营,也不再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府,相反是在奥匈帝国驻柏林大使馆。推动“生存空间理论”的希特勒是一个奥匈帝国人,而真正创造这个理论的其实也是奥匈帝国的参谋部和外交部。
(其实稍加留意你会发现德国元首的“生存空间”理论和德国元首一样是奥匈帝国的产物)
我们知道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瓜分是这三个中欧和东欧大君主国团结一致的真正基础。俾斯麦和俄国的友好关系就建立在普鲁士对波兰大起义的反对态度上。只有在反对波兰的问题上东欧三皇同盟才有实际的基础。而且出于国防需要沙皇俄国对俄属波兰的基础设施一直采取一种故意的轻视态度,任何一国的军队都无法在东线恶劣的交通条件下争取速胜。所以1914年夏秋之交的德意志帝国根本没有在东线扩张领土的念头和打算。
(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瓜分是此后一个多世纪里东欧国际秩序的基础)
施里芬计划的意图是在西线发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攻谋求速胜迫使法国退出战争,然后再在东线发动进攻战胜俄国。但这个计划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奥匈帝国的利益。奥匈帝国从根本上就不想打一场对俄国战争,奥匈帝国只想打一场对塞尔维亚的惩戒性战争,如果能够通过这次战争把塞尔维亚从巴尔干的权力格局里排除出去就更好。但是因为俄国对塞尔维亚提出的无条件的武力支持,迫使奥匈帝国必须同时打对塞尔维亚和俄国两场战争,而奥匈帝国根本武力同时进行针对塞尔维亚的B计划和针对俄国的R计划。
那么奥匈帝国就只能指望柏林的支持,而柏林也确实许诺了这种支持,只是这种支持是以施里芬计划为前提的。也就是德国在1914年战争的序盘阶段,不但无法在东线出动军队协助奥匈帝国对俄国作战,还要指望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发动对俄国的主动进攻来分担俄国军队对东普鲁士的威胁。
(施里芬元帅是战前普鲁士总参谋部的灵魂,而他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东守西进的施里芬计划)
更糟糕的是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的军事当局别看互相都通报了对方的作战计划,却从来没有对战争爆发之后的协同作战问题进行必要的沟通。也就是说奥匈帝国的军机当局已经知道了施里芬计划,却没有认真考虑过其中对要求奥匈帝国在东线承担的义务。而德国军事当局根本没有考虑过奥匈帝国会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会执行哪个计划,是单纯的B计划还是单纯的R计划还是像康拉德将军1914年那样同时执行B+R计划。
结果就是1914年德国军队按照计划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但是尽管奥匈帝国和德国都对俄国宣战了,但是这两个国家却都没有在东线发起进攻。奥匈帝国迟缓的发动了对塞尔维亚的进攻,德国猛烈的攻入法国,但是东线却毫无动作。奥匈帝国认为德国人会帮自己分担俄国对加利西亚的攻击,德国则认为奥匈帝国会在加利西亚发动进攻分担自己东普鲁士的压力。
(可爱的布朗道尔扮演的雷德尔上校,他其实在1913年以前已经把《施里芬计划》的要点出卖给了俄国,但即使没有他,奥匈帝国在1914年的军事混乱和灾难也不可避免)
于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混乱。这种混乱以奥匈帝国的让步告终,奥匈帝国被迫采取在南线防御在东线进攻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造成了军事调动尤其是铁路部门的混乱。最终导致奥匈帝国在东线遭到巨大损失,而德国也不得不从西线抽调部队来支援奥匈帝国作战。
但是尽管如此迟至1916年法金汉倒台以前,德国在东线都采取非常消极的立场。仅仅满足于击退俄国进攻,和以非常有限的力量支援奥匈帝国盟友。对此非常愤怒的奥匈帝国就不得不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来反对德国的效力立场,“生存空间”理论也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
(贝希托尔德伯爵奥匈二元君主国共同外交大臣,因为也兼任大臣会议主席所以也被看作是奥匈二元君主国的宰相)
生存空间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德国应该以武力谋求生存空间”。而且这种生存空间并不简单的体现为割取领土,因为在西线德国1870年就割取了阿尔萨斯-洛林,但是这片领土地处西欧核心地带,受到整个文明社会的注视,而且当地人大多信奉天主教。所以夺取阿尔萨斯-洛林,并没有为德国扩展生存空间,不但没有还成了德国的“爱尔兰”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软肋。阿尔萨斯-洛林人被授予德国选举权,于是阿尔萨斯-洛林党和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天主教党以及波兰民族党,通过共同的天主教信仰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天主教反对派。到1914年德意志帝国的权贵阶层已经在公开谈论怎么才能像英国颁布《爱尔兰自治法》那样甩掉阿尔萨斯-洛林和他们讨厌的帝国议会议员了。
所以“生存空间理论”实际上是以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现实决定了它的第二重色彩,那就是“向东扩展生存空间。”波兰地处中欧的东部和东欧的西部边缘,虽然也信奉天主教但却远在欧洲的边陲,在那里发生的掩盖在战争之下的暴行不像在比利时、法国和阿尔萨斯-洛林那样直接引起文明国家的注意。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有可能采取强制的暴力的德意志化。把当地人强行德意志化,或者干脆对当地人实行种族灭绝。为德意志帝国争取生存空间而不是多一个阿尔萨斯-洛林。
这个事实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生存空间理论”所依据的其实是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经验而不是一战后的德意志民族主义主张。我们也可以就可以证明这个理论的“战时特性”。它的目标并没有很多人所认为的那么广阔,实际上生存空间的主要矛头就是指向波兰,它被提出来的最大目的也是这个。那就是告诉德国人别在法国浪费你们的士兵了,把他们转向东线吧。只有东方的胜利对德意志帝国来说才有价值。也只有在东线取得胜利,奥匈帝国才能够得救。
(相比1915年就下台的贝希托尔德伯爵,康拉德-冯-和岑多夫将军作为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掌握作战最高指导权一直到1917年,他对生存空间理论的推动比外交大臣要更持久)
基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轻易的看出“生存空间”理论的维也纳色彩而不是柏林色彩。“生存空间”理论实际上是一战期间,奥匈帝国军事当局为了争取德国人对自己的支持,以及把德国的军事重心转向东方分担自己的压力而创造出来,并通过奥匈帝国驻柏林外交机构加以宣传的。德意志帝国军事当局里的纯普鲁士党也就是小毛奇-法金汉派实际上对这个理论完全不以为然。像他们俩这样的典型的普鲁士贵族军官深深的知道波兰对于普鲁士、俄国和奥匈帝国关系的重要性。也很清楚一旦这三国里有一个可以置身于波兰事务之外,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在位的1914-1916年之间德国在东线非常消极保守,直到凡尔登会战失败,德皇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他视为“自己人”的法金汉将军,取而代之以兴登堡-鲁登道夫这个东线胜利支撑起来的统帅集团。“生存空间”理论才随着他们俩的高升而登堂入室。成为一战末期德国军事指导和对俄国合约的指导性意见。
(其实别看希特勒总被说成是德国元首,但事实上只要稍加留意你们就会发现这个人身上那种强烈的奥地利倾向,他的理论甚至他的口号的绝大部分都诞生在那个德国之外的城市,维也纳!生存空间理论如此,其实国会纵火案也是如此,在希特勒的内心深处,他一直都是那个游荡在维也纳的孤独的林茨青年)
“生存空间理论”诞生自维也纳,却征服了德国。就像希特勒诞生在奥匈帝国却登上德国元首的宝座一样,这个理论和这个理论的实践者对德国来说都是一个奥地利的外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