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琅琊榜》中的高湛这个角色印象怎么样?有何评价?

哈哈,调皮一句,高公公在剧中,是很重要的角色。
虽然是小人物,但是却有大智慧,智商高,情商更高。作为一个历任3朝,成为三个帝王的贴心太监,没有一定的圆滑本事,是绝对做不到的,毕竟古话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20:18:56

哈哈,调皮一句,高公公在剧中,是很重要的角色。

虽然是小人物,但是却有大智慧,智商高,情商更高。作为一个历任3朝,成为三个帝王的贴心太监,没有一定的圆滑本事,是绝对做不到的,毕竟古话常说:伴君如伴虎啊。没有本事,怎么可能在老虎边上安然度过这么长久的岁月呢?那么,高公公的智慧,情商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剧中处处都有体现他的大智慧的细节,小兮给大家盘点几个特别明显的。

首先第一个,他很懂得“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所以在剧情一开始,靖王换防回营的时候,在宫门外苦苦等候召见,而梁帝和誉王太子正在赏画,好不容易赏完了,梁帝跟太子誉王等人压根忘记了宫外的靖王还在烈日下等候,这时候高公公默默的上前借着收拾画卷的时候,轻声说了句:陛下,靖王还在外面侯旨呢。

很无足轻重的一句话,誉王太子也不会多注意,可这句话却提醒了梁帝,靖王的辛苦,帮靖王争取了减少等待的无奈,虽然这件事,靖王并不知道,但也足以说明,高公公很聪明,在局势没有明朗的情况下,朝廷上任何一个皇子都有可能成为他下一任的主子,事情做得圆滑些,靖王总有机会看见的,这是高公公非常有远见的一个做法。

再来第二个,高公公很懂得掐点说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剧中很多时候,梁帝对于太子和誉王的争斗烦心的时候,和稀泥的高公公就出现了,三言两语,把大事情划的很小。举个例子,在誉王和夏江共同对付靖王的时候,刚巧静妃祭奠宸妃的事也被皇后捅了出来,梁帝面子上兜不住了,明明是自己请求静妃帮忙做的事,后面居然被皇后给抓住了小辫子,宸妃祭奠不成了,靖王那里又是不清不白,梁帝一肚子火,气着呢。在离开的路上,高公公适时的提醒梁帝是要回去哪里,看着像是等梁帝决定,可实际上,高公公知道梁帝会去哪里,这是在提醒梁帝,靖王还在大堂上跪着呢?梁帝抱怨疑问今天的事是不是太巧了。后面高公公说的这句话就很技巧了。

他说:您是说静妃母子今日命里犯冲?梁帝听了这句话,瞬间就气消了,也不冲动了。他怀疑这是靖王和誉王之间的党争,可高公公却表现的看不懂这种政治祸害,而纯粹是静妃母子今天运气不好。这在梁帝的眼里,高公公就是一个懂事的太监,却不是一个懂政治的太监,这也就够了。

可对于高公公来说就不是了,他这是在掩藏自己的锋芒,看人说话,缓和气氛,引导梁帝去反思自己对静妃母子是否不够信任,有些过分了。所以梁帝后面对靖王的审问就宽容了很多,其实剧情到了这里,高公公的战队就已经是确定的了,这是有意无意的在帮助静妃靖王。

梅长苏说过一句话:最了解梁帝的,不是皇后,不是太子誉王,更不是其他人,而是在他身边的高公公(大意是这样),所以,当皇后抓住静妃的把柄,誉王抓住靖王的把柄(自以为的),他们都以为静妃和靖王两个人的这些罪名,都是梁帝心中最深的逆鳞,他们母子必死无疑了。可最后为什么梁帝却大事化小的处理了?皇后,誉王甚至那么了解梁帝的夏江都不知道,只有高公公是心里清楚的,这件事,梁帝是直接跟静妃说的,但以高公公对梁帝的了解,经过被皇后抓住之后梁帝的表现,高公公也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原因。

剧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高公公的,小兮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啦,总的来说,高公公是一个双商非常高的太监总管,真正懂得选主择路的一个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