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草、行、楷”是书法中的五体,每一体都各俱风格与特色,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隶书要比草书出现的时间还要早,然而以往的篆隶、章草字形结构复杂,书写费时,后来逐渐被外形
书法不是科学,因此所谓真理与谬论往往只是一线之隔。书法没有真理,只有被接受、被遵守甚至是被吹捧,一代一代延袭下来,于是也就成了真理。比如正书鄙视俗书,书卷气嘲视江湖体,但究其竟,正书不正、俗书不俗却是广泛存在。
楷书通用度最高,因此被视为初级艺术;草书难度最大,受众最小,被玄乎的吹捧的空间也最大,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也最众;果真如此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反问一句,颜真卿的楷书与张旭的草书谁的功力高?术业有专攻,这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
常听人说起,谁谁谁的书法好,有董其昌的风味?谁谁谁的书法不俗,学王铎很像。清朝皇帝炒起了董其昌,日本人炒起了王铎,在有些人看来,追根溯源,董王二人却是天下丑书盛行的始作俑者。审美层次不同有时并非是水平不同,而是角度不同。
书法上我们应当敬畏先贤,古人定的规矩法则大多经过历史检验,但也绝不是玉律天条,古人也不是金口玉言、万莫如是,他们也会有历史局限,也会百密一疏。所以,见到有些书法人过分强调,你这个字没有出处,值得推敲,我想反问一句,这个点画这样写法,总有推陈出新的第一人,这个第一人写的什候哪来的什么出处?此等诸君,就是跪古、泥古、食古不化的,中国书法如果始终如此,必然是因循守成、逐渐遗失,必死无疑。只要把字写漂亮,写出风格气象,不悖离大众的逻辑认同,就是好书法。
书法的功力是书者境界水平的略称。颜真卿与王羲之,欧阳询与怀素,书体不同,岂可同日而语?所以,此题本就是个伪命题。抱庸呼吁,坚决反对书法艺术精英化、小众化的理论观点,少一点理论上的咕唧,多一点行动上的实践。理论专家多于写手,俗书多于正书,书法艺术究竟要往何处走?书法之美应是最大众的逻辑认同,书法艺术的伟力应在于最广大的民众之中。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