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个不那么严谨的比方的话,“官阶”就相当于中国现在的“行政级别”,“官职”就相当于中国现在的“领导职务”。
以唐代为例——官阶(阶官、本官)决定了一名官员的实际品级与
打一个不那么严谨的比方的话,“官阶”就相当于中国现在的“行政级别”,“官职”就相当于中国现在的“领导职务”。
以唐代为例——官阶(阶官、本官)决定了一名官员的实际品级与基本待遇;官职(职事官、使职)则决定了一名官员的实际工作岗位与具体职权。
具体而言:
唐代的“官阶”,大致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安史之乱前,一般以“散官”来作为一名官员的阶官,因此官员的散官品级即为他的“本品”。
例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时,时任中书舍人(职事官,正五品上)的马周。因其散官为朝散大夫(文散官,从五品下),因此他的实际官阶即为从五品下。
安史之乱后,由于散官的不断贬值,部分职事官的形骸化,以及部分情况下散官采取了“累计进阶”的方式【1】等原因,官员往往以职事官或检校官来作为“本官”。于是,这些官员所带有的职事官衔或检校官衔的品级,就成为了他们的“本品”。
例如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时的白居易。他当时的散官为将仕郎(文散官,从九品下),本官为京兆府户曹参军(职事官,正七品下),实际出任的职务为翰林学士(使职,无对应品)。于是其实际官阶即为正七品下。
注1:中、晚唐时的文官,在获得第一个散官后,之后考课、泛阶等同散官提升有关的资历都会累积下来,直至积攒的结果满足升迁到“朝议郎”(文散官,正六品上),再一次性升迁。具体可见我在【唐朝后期为什么有许多官员的散官长期得不到升迁?】问题下的回答。
而唐代的“官职”,则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职事官”和“使职”。职事官,即在唐代律令制度之下的官员职务,有相应的品级。
如前述马周所任的“中书舍人”。
使职,则是在唐代律令制度之外的官员职务,没有对应的品级。
如前述白居易所任的“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