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曼施坦因指出为了解救第6集团军,顿河集团军群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所有能抽调的兵力都投入到了解围行动中,甚至不惜冒着整个集团军群都有可能被苏军切断
希特勒曾对古德里安说甩锅帝或许是总参谋部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也被许多人推崇为二战德军最优秀的战略家。那么从21日下辖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甩锅帝面对24日顿河集团军群态势图,他会如何思考呢?
甩锅帝聪明的“经过缜密考虑,我得出如下结论,我的参谋长舒尔茨将军和作训处长布塞上校对此表示完全赞同:苏军首先会尽力消灭被合围的第6集团军。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另一种可能性,即苏军会利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被击溃机会,以快速兵力由顿河大河曲部地域向罗斯托夫方向突击。这样不仅可将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而且也会将A集团军群与后方的联系切断。苏军可不断得到新锐兵力的补充,因此完全有能力同时完成上述目标。”
结果是在哈尔科夫火车站,甩锅帝命令原定集结于米列罗沃地域的第6装甲师开赴科捷利尼科沃!也就是说甩锅帝舍弃最危险的地域和方向,把从法国调来的一完整精锐装甲师用在连自己都没感觉危险存在的地域!这真是战略家舍近求远的大手笔,一旦顿河西岸危急,我再从东岸调兵反击!
实际上甩锅帝这样做唯一的原因是奇尔河防线德军防御奇迹般的暂且稳定下来,而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仅剩不完整的残余在坚持抵抗,派兵于此是保持住战线的完整,防止苏军从这里直扑罗斯托夫。
23日合围圈完成后,苏军以为被包围德军不过10万,妄图7-8天内予以歼灭。从11月24—30日苏军不计伤亡的投入反复进攻,迭次受挫后方查清所围德军数量不下20万,虽缩小包围圈面积一半,但未能分割合围德军。而奇尔河方向,苏军的进攻同样无功而返,甚至保卢斯的副官亚当斯以一个拼凑的步兵战斗群抵挡住了苏军5个军连番进攻,守住了下奇尔斯卡娅桥头堡阵地。
救人如救火,如果甩锅帝把第6装甲师用于此方向(11月27日该师先锋到达科捷利尼科沃),快速投入反击,对苏军的震撼远比12月12日从150公里外的科捷利尼科沃发动解围行动强!此时苏军的合围圈并不稳固,大部兵力在攻击第6集团军,西南方向对外、对内正面的苏第21、57集团军甚至是背靠背,而且物资补给严重短缺。第6装甲师的进攻将给保有战斗力的第6集团军最大的信心和鼓舞,突破包围圈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甩锅帝拖延时间的办法即使自己增加了兵力(也就残缺不全的第 23装甲师),何尝不是给苏军调整防御、组织新进攻的时间和机会?就像最后证实挡住第57装甲军前进的是12月18日才调到斯大林格勒的近卫第2集团军,而这集团军还是华西列夫斯基擅自动用。而12月16日苏军发动的小土星行动,迫使甩锅帝23日西调兵力救援。原定于 6日发动的土星行动被取消从另一方面证明苏军遭遇的困难受到的挫折比世人想象的多!
事实远胜雄辩,自始至终甩锅帝就没想替第6集团军解围,打开条救援通道利于防御,他关注的是灾难不再发生在自己身上。第57装甲军的进攻不过是种攻势防御,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和做给希特勒和世人看的假把式。更诡异的是第11装甲师在奇尔河防线上多次来回调动反击,德国官方战史不知何人请求和下令,结果是该师疲于奔命,彻底瓦解第48装甲军进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