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强盛,是从灭中山国开始的。
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此国不灭,赵国始终不能强大。
在消灭这个心腹之患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谋略。
很难根除的心腹
中山国是鲜于人建立的一个国家,是一个镶嵌在赵国内部的“国中之国”。这个地盘只有三万多平方公里的迷你小国,在战国纷乱的环境里,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经被魏国灭掉,又奇迹般复国,赵武灵王为了灭掉他,整整花费了十二年时间。
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带,都城灵寿。中山国地盘狭小,以商业为主,经济水平很高。
孔子曾经夸赞管仲:没有管子,我们可能都成了野蛮人(披发左衽)。他所指的就是当年鲜于人灭了邢国和卫国,亏得管仲打败鲜于,重新替邢、卫复国的事。
中山国横亘在河北大地,是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它又像一把钢刀,把赵国一割为二,把赵国人恨得牙根发痒。
魏文侯曾经受赵国求助,灭掉了中山国,不过二十年后,中山桓公又奇迹般地打败强大的魏国,重新复国。
复国后的中山国,在桓公、成公两代国君的努力下,发挥少数民族尚武精神,主动亮剑群雄,让他们变成一个“小巨人”。
公元前323年,中山国第五代国君姬厝,参与了由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事件,即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国君相互承认对方称王,合纵抵抗秦、齐、楚。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姬厝趁火打劫,攻入燕国,破城十几座,掠地数百里。这两次重大政治事件,让中山国长足了脸,仿佛它就是战国第八雄。
可中山国第六代国君“仔次”(这两个字字库没有,左“妾”右“子”,用“仔”代替,上“次”下“虫”,用“次”代替),忘了他们有一个先天缺陷:中山的地理位置,注定必然会成为赵国人眼中的钉。从公元前307年开始,赵武灵王用了十二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拔钉”动作。
在动手的前一年,赵武灵王一面亲临北疆考察山川地形,一面派一个叫李疵的人,到中山国调研。李疵回来后告诉赵武灵王:如今的中山国堕落了,只要出兵,他们必败无疑。
得到李疵的结论,赵武灵王只争朝夕,第二年,他联合燕国,对中山国展开了第一次灭国战争。燕国正想报当年一箭之仇,他们与赵国一拍即合,两国一南一北,对中山国展开夹攻。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战斗力非常强悍,赵武灵王又从林胡王那里,借来数万草原骑兵。面对强大的联军,中山国凭借雄厚的底蕴苦苦支撑。
第二年,赵国一度占领中山重镇宁葭。到这时候,“仔次”才感觉大事不妙,他决定再次启用老相国司马赒。
司马赒是中山国老资格的政治家,先后三朝为相邦。“仔次”即位后,司马赒失宠,一度远离朝堂。被“仔次”重新起复的司马赒表示,自己需要去一趟赵国,跟赵武灵王面谈,希望能与他达成和解。
让人意外的是,司马赒见到赵武灵王,闭口不谈国政,而是滔滔不绝地夸赞“仔次”身边的一个美女阴姬,把赵武灵王的胃口吊得老高。心里痒痒得几天睡不着觉的赵武灵王,给“仔次”下了一道国书:送来阴姬就不打你了。
司马赒在赵武灵王的国书到达前,匆匆赶回中山,对“仔次”说:老赵看上你老婆了,你赶紧立阴姬为王后,这样他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了。
就这样,司马赒出了一趟差,唯一的成果就是帮阴姬戴上了王后的凤冠,反而增加了赵武灵王的怒火。
对司马赒的行为,有人认为他已经充当了赵国的内应。也有人认为,司马赒是一箭双雕,假如“仔次”同意用阴姬换和平,就救了中山国;假如“仔次”不同意,他也可以通过阴姬来巩固自己的相位。
结果却是,“仔次”拒绝交出阴姬,同时又罢黜了司马赒。当然,他就得准备迎接赵武灵王的第二波攻击。
公元前305年,赵国发动20万大军,分两路夹攻中山。为了孤立中山,赵武灵王结秦连宋,又与齐、韩、魏、燕达成一致,让中山国成了案板上的肉。
“仔次”调动中山国,包括民兵在内的10万人马,与赵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先后六次,打败了赵军六次大规模的进攻。
就在战事胶着的时候,齐国和燕国一脚插进来,企图从瓜分中山国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关键时候,“仔次”又犯了个错误,他居然弃守了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口,让赵军轻松突破井陉口,攻破了要隘石邑城。
接着赵军势如破竹,又拿下高邑、封龙、东垣。与此同时,燕国攻克中山北部要地鸱之塞。“仔次”在反抗乏力的情况下,派人向赵武灵王求和,宣布承认被赵国占领的城池,为赵国合法占有。
这一战,中山国丢失了三分之一的土地!
中山国有一个大鼎,上面有一句先祖留下的警句:“邻邦难亲,仇人在旁。”很显然,“仔次”轻视了先人的教诲,以为以身噬虎,或许能感动大老虎。
公元前303年,赵武灵王再度入侵,这一次他们攻占扶柳城,跨过滹沱河这道中山国最后一道防线。心力憔悴的“仔次”,又从兜里挤出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换取赵国的暂时退兵。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他自己则专注于一件事——灭中山国。当赵国的大军滚滚而来时,中山国国人都知道,大决战的时刻到了,他们全民皆兵,连妇女都上了战场。
这一仗的惨烈,我们从《吕氏春秋》的记载可见一斑:(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
随着大力士吾丘鸠倒在血泊之中,中山国上空的浓烟逐渐散去,地上的血痕也慢慢渗入土地。“仔次”逃往齐国避难,那位美女阴姬很有骨气,她自杀了。赵武灵王宣布,拥立“仔次”的儿子姬尚为新国君。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次挥兵中山,这一次,中山国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被轻松灭国。从此,鲜于人建立的“小巨人”王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山国强盛时期,其战斗力丝毫不逊色于战国七雄,即便在衰弱期,还曾经打败过鼎盛时期的赵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山国刚刚到达顶峰,就迅速坠落了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放弃了尚武精神,选择了儒家治国。问题是,他们没有汲取儒家精髓,反而被糟粕所困扰,迅速走向腐败堕落。
鲜于人之所以从一个弱小的民族,历经数百年,辗转河朔地区,来到河北建国,靠的就是尚武精神。他们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数度遭遇重创,又多次起死回生,让中原大国对它一直心有余悸。
在战国靠武力生存的历史时期,放弃尚武精神,无疑是自断手臂,很不合时宜。李疵在中山国考察时就发现,由于文人普遍受到重视,原来的武士集体遭到弃用,将士们往往有功不受赏。于是武将要么转行,要么隐退,剩下的也只是混日子。
更要命的是,中山人学到的儒,尽是糟粕,官场上下竞相贿赂,争着奢华攀比。官宦之家兴起养歌妓,鼓瑟跕屣,日夜承欢。为了珍宝,他们甚至组织大规模的盗墓、抢劫,世风日下。
巨商白圭曾经到过中山,他不顾“仔次”的挽留,坚决离开,他说:这是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度,必然灭亡。
放弃立身之本,又被“病毒”感染,这就是中山国刚刚走到顶峰,就迅速滑落的原因。
即便在强盛时期,中山国也未能准确评估自己的地位。在“五国相王”中得罪齐国,又在“子之之乱”中,与燕国结下世仇,再加上与赵国的天然敌对状态,让他们四面受敌,为灭亡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所以,中山国的灭亡,“仔次”不是唯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