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洞、广积粮”有何深意?毛主席为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

我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深挖洞,广积粮”?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句口号字面上的意思很简单,它是由毛主席在1972年,根据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提出来的,主要针对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04:41:00

我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深挖洞,广积粮”?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句口号字面上的意思很简单,它是由毛主席在1972年,根据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提出来的,主要针对的目标就是苏联。

“深挖洞”的直接含义是构筑坚固的地下防空工事,特别是加强战略要地和大中城市的防护工程建设,防备敌人的大规模战略空袭;其广泛含义是全党、全国和全军要抓紧时间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准备敌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广积粮”的直接含义是增加粮食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或自然灾害;其广泛含义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厚积国力,搞好战略物资储备。“不称霸”是强调中国抓紧战备、增强国力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中国不搞霸权主义,并坚决反对超级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

然后,我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

首先我在上文已经明确说明了,中国搞“深挖洞,广积粮”主要针对的目标就是苏联。苏联本来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双方为什么会从阶级兄弟走到屯兵备战这一步,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隐情?别急咱慢慢说。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作为共产国际的分支,得到了苏联一定经济帮扶。但随着我国革命的不断深入,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路线开始确立,我党开始坚信中国的未来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因此在本质上我党具有极高的自主权利,并一直致力于自我成长,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与苏联的接触也十分有限,并且苏联当时也更为看好国民党。当解放战争打响以后,苏联也没有切断与国民党的军火贸易,因为在斯大林眼中,蒋介石这个“洋买办”对苏联可谓有求必应,蒋继续执政更为符合苏联的利益。可惜的是蒋介石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三大战役结束后,500万精锐损失一空。一切已成定局,中国共产党将成为这片广阔土地的新主人。

此时的斯大林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作用,“北约”的成立让苏联在国际上重新陷于被动,苏联急需一名可靠的盟友来打破这种被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另一方面,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看到西方国家投射过来的敌视目光后,也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苏联身上。大家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中苏关系开始迅速升温。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苏联不但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甚至在技术、人力、物力上都不留余力,帮助中国迅速恢复了工业生产。仅仅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初步拥有自己工业体系的工业国。(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想要快速实现工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正在对饮。看看那眼神,你就知道主席心中有多少怒火!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作为相邻的两个国家,从清朝末期开始,中俄之间就一直是对立关系。在东北边界划分与外蒙独立问题上,中苏虽然秘而不谈,但矛盾却一直存在。在蜜月期时,双方都选择睁一眼闭一眼,但当斯大林病逝,激进的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迫切的希望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甚至妄图干涉中国的内政,侵犯我国的主权。比如,在1958年7月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曾向毛主席转达了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苏联同中国“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的建议,说什么苏联沿海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充分发挥核潜艇的作用,要求利用中国沿海的良好条件建立中苏共同核潜艇舰队。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以中国百废待兴的国情,哪里有钱去发展什么“核潜艇”。中国一但同意苏联的提议,就等于把自己的万里海疆全部送给了苏联,苏联军舰就可以在中国海肆意驰骋。那中国岂不成了苏联的殖民地!

面对苏联极端自我的“霸道”做派,我国表示坚决反对,毛主席更是在国际上言辞激烈的批判了苏联的做法。中国的举动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在之后的中印边境冲突问题上,苏联更是公开表明支持印度。

中苏矛盾开始爆发,意识形态的分歧更是导致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恼羞成怒的赫鲁晓夫不但将援华专家全部撤回,还利用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企图将中国驱逐出去。正所谓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中国不但顶着国内经济的巨大压力,硬是勒紧裤腰带,在1965年10月全部还清了苏联的债务,还在缺少仪器设备与技术支持的情况,独立搞出了原子弹。戈壁滩上响彻天地的爆炸声,郑重宣布了中国人开始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突然入侵珍宝岛,我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双方的冲突一度十分激烈,甚至连坦克、装甲车都上了战场。珍宝岛事件的爆发,不仅标志着持续了二十多年中苏友好关系正式终结,还标志着中苏矛盾正在迅速激化,甚至有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苗头。此时我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我国与美国的关系还没有缓和,另一方面又和苏联闹掰,但是我国的实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正面抗衡苏联和美国的时候。所以在那一时期,国家开始鼓励人民“深挖洞、广积粮”做好再一次面临战争的准备。于此同时,我国还在中西部地区启动了“三线建设”,一大批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军工企业、基础企业被迁往后方的战略基地。

毛主席做出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其主要目的就为了保证即便在大片国土沦陷的极端情况下,我们依旧能退守到高山大川,与敌人血战到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