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标是张居正的学生、门生,是靠张居正的提携而做官,可以说张是邹的恩师。
张居正父亲去世,中国以孝为先,以孝治国,按规定张居正应该辞去首辅,回家守孝丁忧三年。张居正也收拾了
中国有句成语,叫“以德报怨”,这句话用在邹元标身上是非常恰当的。
(邹元标)邹元标是“东林党三君子“之一,另外两个是赵南星和顾宪成。他们虽然虽然没有多大的政绩,但从个人道德角度来看,都能当得起“君子”这个称谓。
邹元标在刑部做事时,大明由张居正辅政,张可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政治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大胆变法,把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当时万历皇帝还小,万历他妈就把所有的事务交给张处理,把他当做大明的长城,一刻也离不开张首辅。
万历五年的时候,张首辅的老爸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去世了,做儿子的要回家守孝三年,以示悲痛。如果儿子是做官的,那你就要辞职,这个制度叫“丁忧”制度。可是朝廷离不开首辅大人啊,好多事没有他都不行,而张本人也不太想离开。这也很正常,您想,你离开三年再回来,谁知道到时会有什么变化,首辅的位置还会是你的吗?
(张居正与邹元标)中国人向来聪明,既然张首辅不愿意回家,那就可以由皇帝出面发一道诏书,内容就是不允许你回家守孝,让你带孝上班,这个情况叫“夺情”,所以万历(很可能是张首辅自己下的)下了一道诏书,不允许首辅大人辞职。
这个消息在大臣们中间炸开了锅。以当时读书人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大家都认为“丁忧”制度是表达儿子孝道的一个标准操作,再说这制度执行这么多年了,你想搞特殊化怎么行?说白了不就是舍不得手上的权力嘛?所以很多大臣都上疏反对。刚开始张首辅还有耐心和大家解释:不是我不走,是皇上不让啊!后来提意见的人多了,张大人也没词反驳了,恼羞成怒之下,就动用武力了。只要是上疏反对的人,都会挨廷杖,多则一百,少则几十。
邹元标就是一个坚决反对的官员。他写好奏折准备交上去的时候,正好看到翰林编修吴中行在那挨板子。要是一般人,就不要去捋虎老须了吧,邹元标偏不。他就站在边上看吴中行挨打,由于打得够狠,差点没把吴中行打死。等打完了,邹元标从身上摸出个折子,交给内阁值班的。值班的可能良心挺好,就说,你要是上折说夺情的事,还是算了吧,没用的,反而会挨板子。邹元标就骗他说,不是,我这是自己请假的折子,您帮我递上去就行了。
(廷杖)看到邹元标的折子,张居正火冒三丈:我这边打,你那边还敢上折子,于是邹元标也挨了八十棍子,由于是特别关照过,所以打的人没留情,把邹的腿打断了一条。打完后将他流放到贵州都匀卫,当时的都匀卫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边上都是少数民族,语言又不同,条件很艰苦。可邹元标蛮不在乎,在贵州做了几年学问,进步蛮大。
(发配贵州)后来张居正死了,邹元标在申时行的帮助下回到京城。过了半年万历对张居正搞清算,很多原来张首辅提拨过的老爷们都变了脸,纷纷上折说张居正的坏话。这本来是邹元标报仇的好机会,可是正义感爆棚的邹老夫子反而站出来为张居正辩护,他历数张的改革给国家带来了多少好处,还提醒万历,张居正可是帝师,这么多年辅佐你,功劳苦劳都很大,你可不能这样。万历都懵逼了,心想张居正不是打断过你的腿吗?你和他有仇啊,怎么你吃错药了还帮他讲话?干脆,把邹元标贬到南京去,眼不见心不烦。
(万历皇帝)
邹元标一生恪守读书人的节操,为官清正,专注治学,于崇祯初年去世,谥为“忠介”, 《明史》评价他说:“持名检,励风节,严气正性,侃侃立朝,天下望之如泰山乔岳”。
原创文章,点赞瘦十斤,评论发大财,关注活百岁,谢谢!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