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朝代,具有问鼎君王实力的大臣不乏其人。他们掌握朝局,把控朝政,政军实力首曲一指,有种说法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当朝而言实际上与君王无异。如三国时的诸葛亮,明朝
历史上,很多朝代,具有问鼎君王实力的大臣不乏其人。他们掌握朝局,把控朝政,政军实力首曲一指,有种说法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当朝而言实际上与君王无异。如三国时的诸葛亮,明朝中叶的张居正,清初的多尔衮等。但他们大多都没有篡位夺权,不过却握有问鼎天下的实力。
今天,让我们剥开一些史实,解读明朝中叶的张居正,看看他为什么没有自己做君王。
张居正出仕
张居正(1825年一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荆州卫人(今湖北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人称“张江陵”。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入仕,时年23岁。因才华出众,机敏过人,嘉靖逝后,隆庆元年,任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仕,后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仕。在前朝首辅徐阶的提携下,仕途一帆风顺。
联袂冯保默斗高拱
隆庆二年(1568),三朝老臣,当朝首辅徐阶因年迈致仕;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再次入阁担任首辅,张居正任次辅与高拱搭档。
高拱再次入阁兼掌史部事;高拱才高八斗,个性张扬,入主内阁后轻松掌握内阁大权,并把握朝局。但他比较赏识张居正这个副手,因为张居正冷静沉着,机敏过人,再加上学识渊博,在内阁里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期间,内阁权力暴涨,在朝廷内外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不过,其间有个最大的拦路虎一一一司礼监。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为冯保,他从小伴随隆庆皇帝,教他读书习文,具有哺育之恩,所以皇帝亲昵的称他为“冯大伴”。可想而知,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高拱飞扬跋扈,刚愎自用的同时与冯保结下梁子,相互之间欲除之而后快。高拱其目的,既想收拾冯保,又想削弱司礼监权力,推举自已的人上去好内外把持;而冯保既想扳倒高拱泄私愤,同时也瞄着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一一一毕竟他离一把手仅一步之遥(冯保此时担任着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职)。
高拱千方百计地想收拾冯保,于是向皇帝递上奏折弹赅,说冯保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大肆贪没,同时推举陈洪拟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奏折拟定完后,他把自已的想法告诉了副手张居正,他想在朝堂辨论之时多个帮腔的也不是什么坏事。可张居正怎么做的呢?当他知道高拱的想法后第一时间告诉了冯保。这时候,张居正的机敏隐忍开始暴发了。
冯保得到消息后惊恐万分,日日在李太后和万历皇帝面前哭诉,指责高拱的多方不是,李太后和万历不为所动,最初还想修理一下冯保,以镇朝纲。但冯保最后一句话却让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改变了主意。他复述高拱的话:“无知小儿,岂可当皇帝?”触及了皇权的神经。
这句话让这对孤儿寡母大骇,居于高位的帝王之家最可怕的就是遭谋权篡位,被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于是与冯保商议,一阵耳语后便拟定了圣旨。
不日早朝,高拱胸有成竹,心想收拾这个阉人乃小菜一碟,只待圣旨宣下,冯保便会被逐出宫墙去皇陵看墓,或是流放千里。
可圣旨的内容是什么呢?“因高拱专横跋扈,扰乱朝纲,念在前期功德,责令遣籍回乡,并即日离京”。
高拱百思不得其解,惊愕万分。感觉后背被刀刃刺入,鲜血直流。他向张居正投去问询的目光,而张居正作微笑状,不言不语。他感觉到了什么,他不该把收拾冯保的想法告诉张居正。他直呼上当,后悔不迭,刚愎自用的他根本不会想到两人之间还会政治联盟。高拱栽在了冯保和张正居正的手里,确切地说,张居正成功的把高拱扳倒了。
结局是什么呢?为留高拱体面,责成他致仕回家,即日离京。不久后,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冯保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朝庭内外由二人执牛耳。
张居正“夺情”
在“夺情”之前先说“丁忧”。
“丁忧”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孝悌制度,古代文官父母去世,无论官阶高低,一视同仁,都必须辞官回乡守孝二十八个月,有的长达三年,还不计闺月。
那什么是“夺情”呢?
凡事有意外,国家有急,就可从权。孝亲固然重要,但大不过皇帝及国家大事。如果朝廷有特需,就可以不“丁忧”,留在朝廷素服办公,只是绝计不能有半点娱乐。如此被留下来的称为“夺情”。“夺情”之事在历史上曲指可数,而张居正算其一。
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恶噩传来,张居正满眼泪水,因为他与父亲一别十九年不曾谋面,而这一次却是永别。按祖制,张居正必须回乡“丁忧”。其间,《明史》载,“帝遣司礼中宫慰问,视粥药,止哭,络绎道路,三宫膊赠甚厚”。皇帝向张居正表达了慰问,以示节哀痛怜。
可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正处在关键时期,李太后指望着张居正的改革成果。
户部侍郎李幼孜跳出来了。
他打着自已的小九九,巜明史》说他:“欲媚居正,倡夺情议,居正惑之”。什么意思呢?这个小人倡议张居正“夺情”,他的这一提议让张居正深感困惑。
但张居正说:“丁忧”回乡乃大节大义,国家靠礼仪维持,百事孝为先,作为当朝首辅连我都不遵守,别人会如何看呢?
另一个声音:改革方兴未艾,原旧部势力还很强大,有人虎视眈眈,如果此时离开,三年之后,物是人非,谁会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改革失败,岂不功败垂成,为本朝改革留下遗憾。
冯保的意见:坚决支持张居正“夺情”并留下来。两层意思,他支持改革,希望本朝繁荣昌盛;另一层,他不想暂时失去张居正这个政治盟友,眼前相互之间顺风顺水,彼此照应着,定会撑起大明朝这把擎天的伞。冯保的意见非常重要,张居正动摇了。
还有一个声音。《明史》载:“御史曾士楚、给事中陈三谟等遂交章请留。中行、用贤及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校、进士邹元标相继争之。皆座廷杖,谪斥有差〞。
时慧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旁书通衢。
最后一个决定性的声音来自皇帝万历:“再敢有谤者,杀无赦”。
张居正留了下来,“夺情”成功,但无论功过,此“夺情”被后世钉在耻辱柱上。
李太后与张居正的暖昧情愫
李太后,万历的亲生母亲,万历朝被尊封为皇太后。
隆庆帝死后,与顾命大臣高拱、张居正、冯保等一起让万历顺利登基。因万历年幼,虽居于深宫,但实际上掌握着当朝权柄,为万历朝初期第一人,受万众瞩目。
她期望大明朝起死回生,希望万历有所建树。她颇具政治眼光长远,想除旧弊,革新政,掀明中兴,所以她台前幕后,义无反顾的支持张居正改革,是万历中兴的倡导者和主导者;她对张居正坚信不疑,后期彻底放权让张居正放手一博,同时又成为改革成功的坚定支持者和幕后推手。李太后作为一介妇嬬对万历中兴有着不可抹灭的历史功绩。但对张居正的特殊对待使其权柄过大,咨意枉为,又功高盖主。
据野史载:自隆庆皇帝逝后,李太后为推动改革不得不台前幕后抛头露面,与张居正等一般朝臣频繁而亲密接触;加之张居正为李太后验明正身(厘清万历母子关系),巩固其地位和身份,在李太后面前,张居正又是一个坚定的不折不扣的支持者。期间和张居正建立了一份特殊的感情,甚至萌生了男女之间的暖昧情愫。所以李太后对张居正“惜于面孔,慕于才华,醉于情怀”,在张居正一幅正义凛然的美髯下始终含情脉脉,低吟以对。但却由此铸成了日后张居正被万历皇帝疯狂清算的悲剧。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于万历初年与冯保一起成功扳倒内阁首辅高拱后,加之李太后的大力支持便萌生了改革的念头。
之前,他便看到了明王朝每况愈况的衰迹,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几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时弊大刀阔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一一一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历代以来贵族的特殊权义,厘清冗余;从上层建筑开始实施通透改革。推出“考成法”,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员实行年度绩效考核,政绩与经济利益挂钩,从根本上扭转了已渐腐化的政风,“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政治改革后便着经济改革,广推“一条鞭法”(后世仍有沿用),丈量国土,摊丁入亩,通过实际收益按比例缴纳税赋,发展生产力,提高了老百姓委身田间地头的积极性。至此,国力蒸蒸日上,国库充盈(年余300万两,改革末期国库库银共计1520万两),国家欣欣向荣。
军事上,为抵御蒙古鞑靼入侵,调任驻守海防的一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守辽东;在东南沿海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基本肃清了困扰明廷多年“南倭北虏”的边患。
经过一系列改革后,一改前朝暮沉,边境无忧,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一时间政通人和,世风更迭,史称“万历中兴”,因由张居正主导,又称“张居正改革”。
可好景不长,自万历亲政后,因诸多因素,他彻底废止了“张居正改革”,否定了张居正的丰功伟绩,亲手摧毁了万历初期众志成城、苦心经营的大好局面,摒弃了改革成果,遗弃了黄金十年。不仅如此,万历还泄私愤(个人认为是张居正对幼时万历的严加管教以及和李太后的暖昧情愫所致),他把张居正从坟墓里挖出来差点鞭尸;然后抄没家产;把张府一家十几口人封锁于府中,每个房间用铁钉钉牢,命将士把守,包括家仆一起在房间里被生生饿死,其情其景,凄惨无比。
《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于政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综上所述,分析一下张居正为什么没有篡改江山,自己做君王。
首先他具有篡改江山,问鼎天下的实力,但他跳不出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固有思维,希望通过出仕体现人生价值;
手中掌握着胜似帝王的实际权力,害怕抵制李太后,遭至朝臣反对,导致血腥厮杀,得不偿失;
担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