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

李自成自起义起便一直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到崇祯十二年(1639)就已形成破竹之势,一呼百应。当初甚至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令人惊骇的是李自成竟然将福王杀死,并将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03:36:55

李自成自起义起便一直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到崇祯十二年(1639)就已形成破竹之势,一呼百应。当初甚至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令人惊骇的是李自成竟然将福王杀死,并将其与鹿共煮,大设“福禄宴”。李自成如此嚣张,明朝无师可与其一战吗?事实并非如此,明朝尚有精锐之师,但却被崇祯一手毁灭,这又从何说起呢?

《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所提及的传庭即孙传庭,明末名将。而他所率的秦军便是明末最后一支虎狼之师,本来尚有一战之力,奈何崇祯三个决定就将此军葬送,让明朝从此再无回天之力。

李自成起义本就铸成大乱,而多尔衮又虎视眈眈。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分身乏术,天雄军几乎全军覆没,所仰仗的主力便是秦军。孙传庭作为秦军将领一向是主战派,而当时的兵部尚书却是主和派,与孙传庭面和心不和。后来朝廷传召孙传庭负责保定等地区的军务,怎奈杨嗣昌却在其中作梗。孙传庭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推脱有病,要告老还乡。

孙传庭已经退无可退,但杨嗣昌仍不愿意善罢甘休,便说孙传庭是欺瞒圣上。崇祯向来将杨嗣昌视为心腹大臣,听后恼羞成怒,就将孙传庭关进监狱长达三年。这乃是崇祯的第一错,因为在这期间杨嗣昌镇压起义不力,李自成很快发展壮大难以再被遏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带兵打仗的常识,粮草在很大程度决定战斗的输赢。崇祯虽然对李自成恨得咬牙切齿,但他本人又十分多疑。不肯信任孙传庭,怕他拥兵自重反过来对付自己。因此对孙传庭相对苛刻,粮草和军备都十分缺乏。孙传庭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当时的军队屯田多被地方的豪强所霸占。孙传庭便冒着可能得罪高官的危险,将屯田强行要回充作军饷,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虽然孙传庭此举勉强维持了部队的支出,但是军粮毕竟还是缺乏的。这无疑让军队作战变得更为艰难。

胡乱指挥,急于求成一直是高级首脑常犯的错误。皇帝虽然在统治大臣上很有一套,但很多帝王对带兵打仗却一窍不通。当时的明朝确实已经摇摇欲坠,但是仓促出战却非理智之举。而且当时的兵部侍郎多次上书皇帝,表示秦军乃是皇帝最后家当,不能轻举妄动。

孙传庭与兵部侍郎张凤翔的观点都极为合理,可是此时的崇祯却已听不进去,多次催促孙传庭出兵。粮草不足且士兵士气低落,加上部队数量少且准备不足,果然出师不利。孙传庭也在撤退时战死,至此明朝再无翻身资本。

反过来看崇祯,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确实已经尽力而为。只是明朝制度腐朽,他也无力回天。这种看法确实合理,不过崇祯也要为明亡承担一定责任。比如在最后一支军队的覆灭上,他就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可惜孙传庭为明战死,却被崇祯认为他是诈死潜逃。反而被清朝给予了“靖忠”的谥号,也是可悲可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