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中,坚持“A就是A,不要想着把B的功能和A揉到一起”,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还是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往往有人提出某个想法,而被下面这样的理由无情驳回: “输入法就是输入法,不要想着让他还能截图、还能发微博……” “锤子就是锤子,他的核心功能就是敲钉子,不要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6:06:04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往往有人提出某个想法,而被下面这样的理由无情驳回: “输入法就是输入法,不要想着让他还能截图、还能发微博……” “锤子就是锤子,他的核心功能就是敲钉子,不要想着让锤子还能当电筒用“ “手机就是拿来打电话,不要想着让手机还是相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往往有人提出某个想法,而被下面这样的理由无情驳回:

“输入法就是输入法,不要想着让他还能截图、还能发微博……”

“锤子就是锤子,他的核心功能就是敲钉子,不要想着让锤子还能当电筒用“

“手机就是拿来打电话,不要想着让手机还是相机、MP3、DV……”

……

总而言之就是,“A就是A,不要想着把B的功能和A揉到一起”

我们一直都在讲“少即是美”,“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很多时候,这种思考方式都有利于我们专注于产品的核心功能。

但换个角度讲, 做整合也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啊。

如果都这么思考,还会有瑞士军刀、iPhone这样的产品诞生么?

如果一味的以此为理由,拒绝新的思路探索,岂非走入了误区么?

做加法还是做减法,如何来把握这个度呢?

~~~~~~~~~~~~~~~~~~~~~~~~~~~~

网友回复:

~~~~~~~~~~~~~~~~~~~~~~~~~~~~

网友回复:

没想明白为什么A+B一定比纯粹的A好的时候,请保持克制

如果觉得A+B的思路很有市场前景清晰……请坚持

A+B的模式一直都有人在不断尝试,成功的人就成为了所谓创新,如你所说的瑞士军刀和iPhone

失败的就湮没在历史潮流里,其实他们也确实都创新了,但是创新不等于成功,比如HP很早就开始尝试平板电脑引入触摸屏操作,很新但是没成功

两种观点其实是从不同出发点的不同思考,不是绝对对立的,当A+B不是单纯的A+B而变成一个全新的C时,你就可以考虑C就是C~BlaBlaBla了~

~~~~~~~~~~~~~~~~~~~~~~~~~~~~

网友回复:

先送你三句话:

所谓创新,就是找到不同体验之间的关联。(这句是乔布斯说的)

所谓创新,就是链接不同的思想。 (这句是某学者说的,找不到来源了)

所谓创新,就是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寻常之物。(这句是《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一书的核心思想)

有些感觉了吧~然后具体分析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把两个层面的东西搞混了:一个是设计中如何思考和创新,另一个是如何做具体的产品决定。

前半句“A就是A”,从思维的角度讲是蛮幼稚的,也禁锢了创造力。世间万事万物本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关联着的,或深或浅,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没有一件东西是孤立的。能不能看到这些关联,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思维大师爱德华·波诺的“横向思维”理论,就是提倡从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上面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设计界翘楚IDEO公司最擅长的创新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另类的极端场景来激发创新,例如在设计急诊室创新方案时就从观察F1进站换胎过程中获得高效协作的灵感。如果一个人秉着“A就是A”的思维作设计,那他永远是三流的工匠。

对于后半句“不要想着把B的功能和A揉到一起”,是做具体的产品决定,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但也不尽然。不存在绝对的做减法就是好或者做加法就是好这样的规则,不然设计也太简单了不是?It always depends。对于某个产品,肯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要从产品的目标、定位这些根本的东西上展开,永远不要忘了你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同时必须从系统的高度去考虑每一个设计决定,任何一个功能加或者不加,都会有正、反两面的影响,一个错误的决定往往是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结果、把另一部分给忽略了。这非常考验一个人思维的缜密性、系统性以及对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

~~~~~~~~~~~~~~~~~~~~~~~~~~~~

网友回复:

任何事情都要分两面去看,都不是绝对的。

不管加法、减法,都没有错。

~~~~~~~~~~~~~~~~~~~~~~~~~~~~

网友回复:

看野心是何种程度的

如果只想文本输入工具,那就老老实实做输入法。如果还想成为信息分享工具,发微博也很自然

虽然锤子很难做电筒,但「能当锤子的电筒」会给人经久耐用的形象

只拿来打电话的,不是手机,而是它的前辈——移动电话

当然,无论如何,都要首先满足——用户的期待

~~~~~~~~~~~~~~~~~~~~~~~~~~~~

网友回复:

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当时代在进步的时候,产品的功能越来越显示出集成化的趋势。

比如 现在的输入法,我用惯搜狗的,搜狗有个皮肤是豆瓣电台皮肤,就可以用来听音乐。

以前的手机,听歌看电影什么的……都是幻想,但如今,什么揉合在一起。这部挺好么?

~~~~~~~~~~~~~~~~~~~~~~~~~~~~

网友回复:

这其实是产品功能、与易用性之间的博弈

功能少了,满足不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但更多的功能会增大用户的学习成本,让用户感到无所适从。

找准用户目标群体的定位:

专业设计人员对图片处理的高需求,他们对工具的学习难度有较高的预期,所以有了photoshop这样的难学但强大的工具。

而普通90后少男少女们需求只集中在各种PS,光影魔术手这样的易用软件就有了它的市场。

研究用户习惯:

螺丝刀经常使用在光线暗淡的地方,所以整合了LED小灯的螺丝刀大受市场亲睐。

购买香烟的用户经常购买避孕套,所以香烟和避孕套放在一起增加了两样产品的总销量。

总而言之,最好的产品就是在 易用性和功能的博弈中找到一个最优解。

当然,最好的产品几乎不存在,因为商业公司需要考虑的更多:成本、利润,成本又涉及到了市场定位、技术实力等等等等…利润又关乎到品牌、运营、管理、商业竞争等等等等…

考虑越多,反而忘了最初的目的——做最好的产品,但乔教主做到了“stay foolish”

Make the best

Sell ??the most expensive

~~~~~~~~~~~~~~~~~~~~~~~~~~~~

网友回复:

瑞士军刀 还是刀 iphone也还是phone

根据不同的问题 分一面 ,分两面或多个面去看

~~~~~~~~~~~~~~~~~~~~~~~~~~~~

网友回复:

我觉得其实这个不难理解

1)当我们还没把A做到最好,做到完美,就何必急着+B呢,有可能因为+B而导致原来的A,变成了A-;这时候用户很可能宁愿用一个完美的A ,也不要一个不好用的A+B;所以才会有“A就是A......”

2)如果当A已经几乎完美,+B后,是一个完美的A+B,这时候,用户还是很愿意用A+B的,同时,这个B也正是用户想要的

3)比如你说的IPhone,其实不仅仅iphone,现在的手机已经不是以前的手机(A)了,现在可以叫做“移动互联网终端”;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A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B是用户正需要而缺失的,这时候就用已经完美的A,加自己擅长的B,组成A+B;

4)少即是美,也有叫少即是多,就是要把这少的东西A做精做好,就是美的,就是强的;否则做的再多B也是徒劳,还不如把多余的时间精力用在还没完善的A上

5)任何事都没有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时候+B,什么时候不+B,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市场需求、自身条件而定的,当锤子不叫锤子的时候,输入法不叫输入法的时候,就是应该+B的时候,这就要看各自的市场分析,到底加什么B了

~~~~~~~~~~~~~~~~~~~~~~~~~~~~

网友回复:

大家是否有印象,在手机下载了N合一的应用,又能查天气,又能查火车票,结果还是用专门查天气的查天气,专门查火车票的查火车票?这说明用户只会记住一个产品最核心的1,2个点。

A里面要不要加B,取决于A给用户带来的烙印是什么,你加的B是否能增强这种烙印。比如输入法,你增加词库同步、智能联想方面的东西是增加这种烙印的。而你增加微博,就有点不知所云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