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问题提问的很不严谨,漏洞百出,西方文艺复兴工业文明发端,郑和下西洋,《天工开物》的诞生,都是近代史上东西方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社会文明进程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但
文艺复兴发生在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欧洲。
郑和(1371-1435)下西洋始于1405年。
《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著作于1637年初版。十八世纪传入欧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
我把郑和下西洋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长征”(也有学者定义为“香料之旅”)。
他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所到之处,立碑纪功,宣扬文化,播撒理念。他的伟大壮举,促进世人认识海洋开辟航道,增进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繁荣,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美德深深烙印在世人心中。
郑和下西洋,顺应了人类社会日益世界性的大趋势,打破了世界各国之间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同样的,中国在与各国交流中,由西方传入的数学、理化、天文等教材,启蒙了当时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
文艺复兴,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不满中世纪教会长期对精神世界的压迫,发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1300年,但丁写了《神曲》,核心思想是反对教皇独裁,并因此入狱,最后穷困而死。
但丁深刻影响了彼特拉克,彼特拉克于1338-1342年写了《阿菲力加》,并四处演讲,宣扬自己的文艺思想和道德理念,称之为“人学”或“人文学”,以此与“神学”相对立。彼特拉克被称为“桂冠诗人”,认定为文艺复兴的发起者。
文艺复兴由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假借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发起。核心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薄伽丘的《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人生的意义是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神学思想,冲破神对人的精神桎梏。诚然,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文艺复兴后期,造成了个人私欲膨胀,贪图物质享受,奢靡之风泛滥。
这一时期,欧洲在各个门类学科,涌现出一大批巨擘。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促使了欧洲科学思想迅速传播,航海技术产生了革命性历史飞跃。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它反映的是明朝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力状况,更多关注的是手工业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之名,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体现了明朝大科学家宋应星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明显区别于当时占正统地位的理学。其可贵之处在于,他对技术以数据定量作描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仅作单纯技术描述。他的“形万变而不穷”的思想,可理解为现代科学的:有限元素原子以千变万化的方式组合构成多样的物质世界,亦即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
《天工开物》,在十七世纪首先传入日本。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的思想提出了“开物之学”。
大约在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在欧洲不少国家的图书馆可以找到《天工开物》的不同中文版本。其中,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在十八世纪入藏明代版本的《天工开物》。而此时的欧洲工业革命已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但农业生产技术依旧十分落后。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比如,播种技术的提升,造纸工艺的变革等。对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也产生了影响。
工业革命或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本质上讲,工业革命的产生,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随后,瓦特改良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的全面深入,将工业生产带入“机器时代”,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从此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一,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使用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二,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分化严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变化。三,产生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也必然导致后来出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当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热火朝天时,闭关锁国的清王朝还静静地在做“天朝大国”的迷梦。资本主义的本性,使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怀着对财富的贪婪和对市场的渴求,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华民族开始遭受百年蹂躏。
通过对以上几个事件概念的梳理,简单的以时间轴为坐标进行比对,相信自己可以对这些关系会作出比较明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