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为什么只有宋朝没有和日本作战,其他朝代都和日本发生过战争?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中日千年历史上的首次战争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打响:在这场战争中唐军面对兵力几乎四倍于己的日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此时的日军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15:44:35

中日在长达近2000年的交往过程中,共发生过五次国家之间的战争,其中三次战争与朝鲜半岛有关,中国以三胜两负的战绩稍处上风。唐、宋、元、明、清及民国,除了宋朝之外,其它五朝均与日本爆发过战争。

那么问题来了,这六朝之中的宋朝为何没有与日本爆发战争呢?

我们先看一下南宋崖山海战之中后的日本是何反映,据宋末《心史》记载:古倭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意思是:地处东海的日本,一直向大宋朝贡,在听到宋国灭亡后,举国穿白衣,为南宋守孝。我个人认为此说法应该是杜撰的消息,有待考证。日本与大宋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大唐打下了安宁的基础,日本已彻底放弃了与唐宋作对的想法。由于唐朝打下的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此时的日本也进入平安时代,所以到了宋朝后,两国是保持比较友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东南沿海,由于安史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使得东南沿海直接承载了之前中原所有发达的文化、经济及技艺,以至日本使用的高端瓷器、丝绸等皆需要大宋沿海供应。

如果不是牵扯到朝鲜半岛主导权的问题,其实大唐与日本根本不会直接爆发战争。白江口之战使日本深刻的意识到其实力与大唐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其后便加强了向大唐的各种学习与模仿。到了宋朝,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尤其双方民间的往来更甚。据日本史料记载,双方官方的往来其实并不多,主要是民间商贸之间的来往。

其次,宋朝对日本在文化和经济上影响太深。唐朝时期,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与经济。而到了宋代,日本的遣宋使的人数更多,已超越大唐。宋朝的重文轻武国策,使文化业极度繁盛。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文化、艺术典籍大量问世,使得这些大宋文化瑰宝大量传播变为可能,大量的遣宋使、僧人等将大宋文化传到日本。日本向来对强者有崇拜的传统,在文化上,大宋就成为日本最崇拜的王朝。

大宋的经济实力是代表世界的最强实力。据统计,宋朝在巅峰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75%,这也是大宋国力的超强体现。大宋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如茶叶、书籍、瓷器等基本垄断市场,使得大宋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的状态,国库的黄金白银储备非常充足。这种稳定且体量大的繁荣经济,使宋朝的纸币交子成为当时通用的货币。宋朝自己铸造的铜钱已作为日本主要的流通货币,相当于宋朝已经掌握了日本的经济命脉。

最后,宋朝时期的日本主要出于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没有客观上对外扩张的条件。南宋末年的日本是进入了幕府时期,此时期属于日本的特殊时期,是分裂并非统一的时代,更不具备对外扩张侵略的条件。

中日历史上的五次战争

白江口之战,是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大唐军队与日本在百济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海战。唐军170艘战船共1.3万人大败拥有1000艘战船4.2万人的倭军,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海战。白江口之战是中日两国间进行的第一次战争,此战打出了中国近千年的安宁,其结果使百济灭国,奠定了此后近千余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

元日战争,是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拒绝朝贡,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为“蒙古袭来”。日本顽强的抵抗和“神风”葬送了忽必烈的舰队和他征服日本的梦想。

万历朝鲜战争,是大明万历年间(1592年—1598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这是日本自认为羽翼丰满后的第一次实力展示,也是丰臣秀吉的末次表演。最后的露梁海战,中朝军队重创日本海军,将日军完全逐出朝鲜,丰臣秀吉郁郁而终。此战使后来的德川幕府意识到日本与中国开战的时机根本不成熟,于是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清朝抗击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此战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的首次武力展示,中日双方实力相当,但战争却形成一边倒之势。大清早已腐朽不堪的陆军一败再败,丢失朝鲜、辽东半岛后,连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也基本被被全歼。战后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14年战争。由于中日双方在工业实力和军事机器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一败再败,被迫进入长期抗战模式。随着中国战场的消耗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