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谥号和年号,为何清朝皇帝有这么多让人分不清的称谓?

《清实录》里的一张图带你秒懂!虽然都只能用于皇亲贵胄,但是一个为纪年名号(年号),一个为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另一个为朝廷依据这些皇族子孙的生平事迹追加的称号(谥号)。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4 18:29:13

庙号最早于商朝,谥号最早于周朝,都是帝王去世后,继任者给其追认的,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庙号谥号。汉朝建立后,又恢复了。年号是汉武帝所创。

通俗点说庙号指帝王在王朝世系排位,类似家谱中的第几代。一般开创称祖,守成称宗。拿清朝皇帝作比,开创基业的努尔哈赤为清太祖,定鼎天下的福临为清世祖,玄烨之所以为清圣祖,因为他的功绩太大,被认为名为继承,实为开创。其他皇帝一律称宗,比如皇太极为清太宗。末代皇帝溥仪没有庙号。

谥号是继任者对前任功过的评价,开始时谥号是一字二字,比如汉武帝谥号为孝武,习惯上称汉武帝。唐朝以来,谥号用字比较多,清朝皇帝谥号大多有十几个字,一般取最后一个字,比如清圣祖谥号有二十个字,习惯取最后字仁,称为仁皇帝。

明清两朝除了明英宗、清太宗有两个年号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故而习惯上又以年号代指皇帝,比清世祖又称顺治,清圣祖又称康熙。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