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为什么每个人都免不了“吃人”的宿命?

几千年的丛林法则,一直引领着中国人,人们必须遵从这个法则一一吃人,否则你没有生存空间,如何存活?这种残酷的现状,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人们维护着,美化着。直到上世纪下半页,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6 14:35:01

《狂人日记》“吃人”的宿命?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建立,《狂人日记》更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迫害狂”病人的13则日记,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狂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充分表现了封建统治礼教的弊害和纲常伦理制度的腐朽。

首先明白有“吃人”者,就有“被吃”者。而鲁迅笔下的“吃人”有两种:封建统治者和“上等人形象”;另一类封建卫道者及维护封建礼教的旧知识分子形象。“被吃”者也有两类:一个是反封建的先觉者形象;另一个就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比如阿Q和孔乙己。这也是鲁迅先生其文章“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地方。“狂人”象征的是手段和策略,它荒诞和现实的双重性,成为两个世界的分离和翻转妙绝妙中介,也为价值的置换提供了可能。而“狂人”是直接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也正是因为这样,其“吃人”既抽象,也具体;既宏深,也切近。“吃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私欲中心、心怀鬼胎、尔虞我诈的非正常关系中。人人都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即使被人“吃”了,被谁“吃”了也不知道。这与生活的环境、人性氛围密不可分,如若是生活在虚伪、巧滑、猜忌、贪婪、冷漠的人性氛围中,就很难改变了。

其次,作者最后才发现,几千年伦理道德背后竟是“吃人”的本质,而且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方式杀人无形。被杀者不知道凶手是谁,甚至杀人者也不知道自己是凶手。悲剧不断的上演着,要记着: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也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吃人”的本质,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当然,从社会角度看,狂人是在病理中的,是精神病患者。站在客观外在世界的立场来评价狂人,结论是世界正常,狂人不正常;若是站在狂人的立场,则狂人正常,世界不正常。“正常”与“不正常”是相对的,往往是依据习惯习俗甚至是常规来判定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世界。所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扮演“吃人”的形象。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