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现代人认识这个观点应该大部分来自于鲁迅的文章吧?
而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因为当时国家和民族陷入贫穷愚昧、落后挨打的局面,所有人都在反思原因,并且急于否认我们和
首先,现代人认识这个观点应该大部分来自于鲁迅的文章吧?
而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因为当时国家和民族陷入贫穷愚昧、落后挨打的局面,所有人都在反思原因,并且急于否认我们和西方先进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当时国家和社会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而传统中国又是以重视礼教闻名的,所以就把这些弊端都归结为是礼教的锅。甚至一路推到了孔子身上,一直到十年浩劫时期,“打倒孔家店”仍然是最主要的口号之一。
这种否认自身文明源头的做法,今天我们已经反思了很多,但其实仍做得不够。
另外,我们应该再真正辩析和探讨一下,鲁迅等人所提出的“吃人”的那些东西,是否真的就都是礼教?
比如“血馒头”,这种是很明显的原始巫祝文化的迷信残余,实际上儒家的礼经一直在反对和改革这种原始巫祝文化,从“子不语怪力乱神”就开始了,还有礼经很明确地反对冥婚和修大坟迁葬等陋习,而这些陋习即使在今天仍然在很多地区都有。
还有所谓的不准妇女改嫁,绑小脚等等,认为是宋明理学的礼教思想。这又是完全的背锅了,要是你真正了解理学的话,就会明白理学确实有自我的道德宣示,但从来没有过这类观点,这些仍然是民间陋习加上以原始粗鲁的方式强解理学带来的社会弊端。比如为什么不准改嫁,其实背后还是宗族利益的自我保护,因为改嫁会带来宗族利益的流失。比如为什么提倡绑小脚————实际上绑小脚比例是极低的,为了区分门第和身份,实际上人类历史上各民族都有为了区分门第和身份的各种习俗,比如日本贵族男子的髡头等。
但你若认真了解中国数千年来对礼教的阐述,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在力图纠正这种民间陋习,或至少并不赞成。
当然,不是说礼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比如它后期走向一种僵化的形式框架,确实一定程度限制了中国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但是,礼教被说成吃人的,其实是为中国传统社会上的因为历史等各种原因形成的弊端背锅了。这种思路,在鲁迅他们的时代有他们的局限性(比如鲁迅还主张货废除汉字),但是在我们今天应该要更有历史视野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个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去否认自己文化的源头。
想想西方国家和世界各国是怎样像保护自己的水源一样在珍视他们的原始经典,我们正努力走向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怎能不多点下点工夫好好地思考自己的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