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庶阶级的区别,从《大明律·名例》里关于文武官犯私罪一条就可以看出。这条例规定:文武官职,举人,监生,生员,冠带官,义官,知印,承差,阴阳生,医生,但有职役者,犯赃犯奸,并一应行止有亏
古代封建社会结构一律都是\"金字塔\"——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皇亲贵族们全靠着中下层广大群众主要是农民的税收支撑;人口越多,意味着这个朝代的统治越发巩固,国力越发强盛;
反之,由于自然灾害或者战乱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这个朝代也将要寿终正寝了——金字塔的下层(基础)已经不足以承担支撑国家财政收入了。
说白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绝对不可能出现所谓\"中等收入阶层\"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
以明朝为例。自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开始,全国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造成全国范围之内的人口大量死亡;
朱元璋建立明朝并统一全国后,洪武年间朝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使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元末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
同时,洪武年间,朱元璋动用行政手段大规模移民填充长江以北的荒无人烟之地;再加上垦荒使得明朝初年的人口稳定增长;这就是坐实\"金字塔结构\"的底部;
据史料记载,至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国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万;注意,这里的农户仍然还是金字塔的基础;没有\"中产阶级\"的\"商户\"。
从洪武到明朝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估计全国总人口大约有1.50亿左右;社会结构依然还是农耕也就是农业人口为主,不可能出现\"中产阶级\"或者说\"夹肉面包\"或者\"潜水艇\"。
明朝人口的激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后开始在明代人口最为稠密的江浙和岭南地区普及和推广;
尤其是经过\"万历中兴\"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根据当代研究明史的专家学者们研究,估计此时的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年,由于战乱与瘟疫造成中原地区死亡加大,特别是由于北方鼠疫的爆发;
满清入关后,对汉人进行掠杀的同时,为了阻止和防范防范汉人进行有计划的迁移等等政策,又造成人口锐减;
有专家研究估计,此时全国总人口已经不到崇祯时期人口总数的一半;特别是经历鼠疫大爆发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