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缘领教过莫言老师的一堂大众公共课,在一个名叫市民大讲堂的讲台上,莫言老师随和而亲切,见到老师的第一眼感觉象见到了我多年的舅爷爷。那个时候莫言老师的诺贝尔文学奖还没
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他圆了我们多少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
虽然现在有许多国人不理解为什么是莫言获了奖,而不是其它作家?
其实反过头来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什么其它作家没有获奖,偏偏是莫言获了奖?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肯定都不十分的了解莫言那一代的作家是怎样取得现在的成就的?
记得在路遥的《人生》发表引起轰动后,莫言就曾经给路遥写过一封长信。
在信中他想与路遥探讨高加林的选择和命运,因为这与他的亲身经历有相似之处。
莫言出身在山东高密的农村,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的积累,是他以后创作的源泉。
他在小的时候,就听过有人告诉他:当了作家,一天可以吃三顿饺子。
于是,莫言就开始了自己最初的文学梦:每天吃三顿饺子。
怀着这个非常朴实的文学梦,路遥开始为写作准备。
他开始疯狂的找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写书的。
他把村子里仅能找到的十几本书都看完了,那时他天真的以为这个世界上,恐怕也只有这些书了吧。
直到后来当兵,进了图书馆,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井底之蛙。
莫言参军之后,才开始了真正的写作。
开始也只是投在市里的小报上,后来才慢慢的往杂志投。
莫言在1984年的时候,因为作品获得赏识,成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学生。
自此,才真正的开始了他的文学之后。
其实他的文学灵感,跟他同时期的作家一样,主要是来自于生活,而非现在作家没有根底的天马行空,胡编乱造。
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那种痛苦。
但是人们在穷苦,悲痛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与幽默感,又给了莫言许多的启迪。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最终回答莫言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那是生活和机遇,以及自己的努力共同创造出来的路。
这本不是一条路,只要坚持,就会走出一条路。
借这句话,与头条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