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俗姓卢,唐朝时的广东广州人。【原是新州人(今广东新兴县),后搬迁到广州的】
一天,惠能担柴到街上卖,偶然之间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而悟道,之后,惠能回家拜别老母,前往湖北黄梅
报刊亭的大爷,和我聊六祖慧能悟后起修的事,说的天花乱坠,我只好买了一本《故事会》。
我家楼下有个报刊亭,常常我都过去买买水,买份日报看一看。守报亭的是个大爷,这个大爷经常和我聊天,说话也挺有智慧。
他说:你觉得他悟道后应该怎么样?
我说:得了道应该坐上法座开谈坛讲法。为什么还跑到猎人队里去混迹浪费时间呢?
他笑着说:你的意思悟道之后开坛讲法,这是一个既定程序?
你觉得高僧大德悟道了,就必须这样走他的人生路吗
我说:那如果悟道了不出来度众生还躲起来干嘛呢?
他说:其实悟不悟道,是大家说的而已,六祖自己可从来没有说他悟道了。
他只是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圆满。
他的意思是,哪有一个道可以去悟呢?哪有一个境界可以去开悟呢?
正所谓拨开云雾见青天。青天本来就在嘛。
所以说六祖得了衣钵之后一路逃到岭南和猎人混迹在一起。这个既是他的因缘也是他的必要蜕变过程。
就算他不到那和猎人混在一起,他也要到一个地方去修心。所以人家讲悟后起修就是这个意思。
真正意义上说得上是修行的。是明白了之后才开始的,知见上没明白都是盲修瞎练。明白了不踏实修也是半途而废。
我说:既然明白了,还去修什么呢?
他说:明白也是有很多种的,有一种明白是知见上明白了。功夫上还差点火候。
知见上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实际功夫上还没有体验和见证到。
人就算是知见上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够时时刻刻都做得到。
所以你看那个禅宗的二祖慧可。最后他自己跑到烟花绿柳之地出入酒肆。人家说你这个不像话呀,他说我自调心与你何干?
为什么还要去调心呢?心不是在见达摩祖师的时候已经明白安稳了吗?
这就是知见上明白了,但是功夫上还是没有做到。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
一个人以为自己明白了,可是有时候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忽然间就不明白了。
所以王阳明说需在事上磨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到具体的事情上去磨砺。
你的智慧是等于你打游戏领了一个宝藏技能,但是一直都不起用。没有意义。
智慧是拿来干嘛的呢?如果他有用当然是要拿来帮助你解决生命的问题。
我说:智慧启用就是要在事上去磨吗?
他说:你为什么听有些学佛法的人常常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很适合人来修行。
或者说红尘好修行。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不完美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太糟心了。
古人说的好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十件事里面有八九件是不如意的。
如果这颗心没修好,一辈子一定会痛苦,烦恼,压抑,郁闷,没个尽头,一直到死不得解脱。
人大概过了三四岁,就开始有烦恼。到长大会遇到各种各样能让人崩溃的困难和灾难。
还有些人看似没有什么灾难,但是他在长年累月的一种压抑当中活着整个生命都是一种灾难。
怎么样在这些喜怒哀乐里面,在这些灾难里面,在这些遇到的各式各样不如意的事情里面。
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定力。这就是六祖要到猎人队里去搞十五年的原因。
一方面看着好像他是在躲避灾祸。实际上他是找个地方去隐居,把自己的功夫全部修到位,把心性都搞到位。
你看他隐居的地方全是岭南那些很糟糕的山区里面。那些地方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放现在都是重点扶贫对象。
老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刁民。那个地方有很多不讲道理的人,很多粗暴的人,没文化的人。蛮横的人。为什么六祖偏偏要跑到这种地方去。
他这是自找苦吃。
一般人很难在那里生存。他混迹在猎人队里面,也就更是一种考验。
六祖真正的修行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之前在黄梅五祖的学堂里面,那还只是一个基本。
一个修行的人真正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这个层级的道理已经非常难得了,但是即使很难得,这也还只是刚刚开始。
就从这种空性的智慧高度,反过来要扎扎实实的投入到切实的生活当中。
如果他一直安住在这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知见高度。然后急急忙忙出来讲经讲法,那绝对是一场灾难。
他的伟大就是毅然放下包袱。深入瘴气丛生,野兽出没,生活艰难的山区。
他这个还不只是受苦,他还有很多风险有生命危险,所以他这是真正的苦行。
我问:须在事上磨,磨的是什么呢?
他说:磨也有几种,一是磨掉习气。
一个人呢,即使是很有智慧了,也还有习气未除,这些习气。是天生就具有的,很难消除。如果不在事上去磨是消不掉的。
打个比方啊。我们一般听到动听悦耳的声音,自然就开心,听到厌恶的噪音自然就烦躁,这就是习气。
有一天你发现即使是悦耳的声音和烦躁的声音都是一样,只不过是一种声波而已,是你自己的心在随着他动,随着他去做定义。而产生了是非好坏的分别和烦恼痛苦。
可是即使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依然做不到,因为你这个习气你自己无法解决。
有时候你觉得你脾气很好,别人打你一下或者骂你几句,你也不会当回事,这时候你自以为是你洋洋得意以为自己得道了无我了。
那也许是你没有遇到更可怕的事,当你搞不好遇到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别人捅你两刀或者夺走你的一条手臂。
或者坑了你几百万。你这个时候的心态是怎么样的?你是不是还在如如不动,还能忍辱还能看空,这都不一定了,
所以说要在事上磨。这个概念就很大了,很广大,因为你遇到的事情是有限的,你不知道自己的定力能应对什么样的事情?
有很多人修行修了几十年,修的脾气非常好看上去像一尊菩萨,红光满面,和蔼可亲。连说话都不带大声的,
可是当他遇到一些小事情,或者遇到一些超越他底线的事情,他马上七情上面变得不可理喻,或者发出很爆的脾气,把压抑很久的情绪一下子发泄出来。
用他的话就叫做功亏一篑。其实就是因为根本的问题没解决好,习气也没有改变,定力还不够深。
你想象一下,六祖跑到那个山里面,他首先就要面对吃喝的问题,住的问题,这些都是大问题。
你要能吃能喝有地方住你就要付出,就要有劳动就要牺牲。这又是问题了,这些问题都需要你去面对。
跟着来的就是你怎么合群你怎么能做到和光同尘,能做到和这些猎人朋友们一起打猎吃饭,让人家不讨厌你,不觉得你怪异。
我们有时候越修行越让人觉得讨厌。本来还挺正常,结果一修行修的神神怪怪的说话阴阳怪气,
看着别人都是不对路的,眼里全是无明愚痴众生,只有自己是清醒的修行者智慧者。
如果我们自己也像六祖一样跑到那个山里面住着。可能就是一间茅棚,
既没有电也没有水,床都可能没有。晚上野兽就在旁边叫,白天还要跟着猎人上山打猎。搞不好还要帮忙杀生。
这种挑战我们能搞好吗?能应对吗?我们能把它看空吗?我们能够磨得过去吗?
我们以为自己磨得过去,其实磨不过去,我们夏天没有空调一天都受不了,冬天没有暖气。根本就活不下去。
我们常说自己吃的简单,粗茶淡饭就可以了,可是红烧肉一来口水都流三尺。
我们说情绪已经调理的很靠谱了。可是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内心就要翻天覆地。
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你还没有到这一步。你必须从每一件事,每一个念头扎扎实实的干下去。
这些功夫可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最后能够做到须臾不离,打成一片。全部都能转化,这才可以算是成功的。
到这一步,六祖才敢挤到人群里说出那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要不然呢,别人对他一顿点赞,他心就动了。别人请他开坛讲法,他就嘚瑟了,那可不行。他必须要做到如如不动。
所以那句话说的多好,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高高山顶立和深深海底行,我们看上去这两句话是隔着天远地远的,但实际上你行下去却是合在一起的。
你深深海底行的每一步,其实都是高高山顶立。你要用你的定,你的慧,去把你的生活,
你的行住坐卧,你的一动一念,全部融会贯通。也可以勉强叫做知行合一或者说天人合一吧。
这个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识,不是百度百科,它是个觉知,是个朗朗清明的觉知。
你只有把这个觉知和你的行住坐卧和你的生命全部融汇在一起的,合一了。才有办法做到如如不动。
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事,有多大的麻烦,你都不会在深陷其中。你都有一个清清朗朗的明明白白的。
那个东西一直都在。范老师说的简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释迦牟尼老师说的好:心能转境,则同如来。
我听了给他竖起大拇指说,大爷你这说的太好了,我一定要帮你买两本故事会。
大爷笑了说买一本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