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业余爱好者,入门时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高深著作很可能会打击你的热情,而一些精彩有趣的科普著作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进一步激发你的兴趣,让你在这个领域越陷越深……
今
一、中小学的教材,比如英国的SMP,美国的 Mcmillian系列教科书,日本的新数学等,它们都是经过教学改革的产品,打破了几何、代数、三角等传统数学的界限,下放许多现代数学的知识、内容,与今后我国改革自己的中小学教材,关系甚为密切。
二、广义上,各类大百科全书其实也是科普性质的书籍。《大英百科全书》、《优等生百科全书》等收有不少精彩条目,亟应早日译出。以前,在60年代,曾由商务印书馆根据《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数学条目译出后出版小册子,极受欢迎,可惜后来因故中断,没有继续做下去。
三、像法国佛拉马里翁的《大众天文学》(我国早有李珩先生的译本,共三卷)一样,数学领域里也有一些“跨越世纪”的名著,例如《数学拾零》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至今已出了30余版。作者去世以后,该书仍由著名数学家修订,并经常补入新的材料。此类书籍,还有《数学世界》、《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什么》等。
四、成套的数学科普作品。50年代,符其珣曾将苏联别莱利曼的《趣味代数学》、《趣味几何学》等成套著作译成中文,累计印数达百万册以上,现在,教育战线上的许多中年骨干教师,对此还留有深刻印象。世界闻名的、美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他从1956年起一直写到现在,仅他的单篇作品(每月一篇,连续发表于《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从不间断),已达200万字以上,全部作品的分量大约有《红楼梦》的四倍。之前上海一家出版社译出了他的一本书《啊哈、灵机一动》,大受欢迎。《计算机世界》称他是电子时代培育灵感的工程师,评价甚高,他的许多著作,在日本差不多都已译出,还打算出全集。我们既打算在科技上赶超人家,这类信息是不能不予以认真对待的。
五、高、中级科普期刊上的专栏,除上面提到的《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以外,还有联邦德国《科学画刊》上的“数学珍奇”专栏,以及日本的《科学朝日》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