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可卿、秦钟的死都警醒不了贾宝玉?
谢谢邀请。
这两年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秦可卿与秦钟的死之所以不能警醒贾宝玉,是因为贾宝玉在装睡。
《红
秦可卿临死曾给凤姐托梦,作为闺蜜并没有叙儿女情长,而是替贾府的未来担忧。衷告凤姐要趁着繁荣时筹谋一下衰败时的生计,因为都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若不早为后虑,恐怕会后悔。这实在令人敬佩。
和秦可卿一样,秦钟临死时,也对宝玉留下一番悔不当初的衷告:“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秦可卿和秦钟临死都留下肺腑之言,前者着重说盛筵必散,后者强调建功立业。如果这两项宝玉听进去了,发奋图强、力挽狂澜,或许不会惨败。可宝玉为何听不进去呢!
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秦可卿临死说的那些话都是对王熙凤说的,凤姐想必是自己都忘了——只顾着眼前利益疯狂敛财——反其道而行之,岂能当个真理正事对人说!宝玉自然不会知道那些梦话,又怎能受到警示?对宝玉来说,只看到一个美好的女子香消玉损而已,并不知道秦可卿的那些警言。
第二、秦钟虽然是宝玉为数不多的同性好朋友,但他和宝玉有着本质区别。
对女人,秦钟表现出来的是“欲”。书中对他和智能有这样的描写:
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跑来便搂着亲嘴。智能急得跺脚说:“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在不依我就死在这里。”智能道:“除非等我出了这牢坑,离开这些人,才依你。”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救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那智能儿百般挣脱不起,又不好叫的,少不得依了他。
可以看出,作为女孩子,智能此时此刻是不愿意的,明确表示:“除非等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而秦钟并没有体恤她放手,情欲当头,许下空头承诺:“这也容易……”。明明知道办不到还这样承诺,分明是欲望所致。
由色及利,秦钟到死时还记挂父亲留下来的三四千两银子和许多世俗的放不下。
这说明秦钟不过是世俗之人,对利和色充满了欲望,所以才会在临死对宝玉说出——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的感言。
但宝玉和秦钟不一样。
对于名和利,宝玉从不追逐。不喜欢为了沽名钓誉而读那些枯燥酸腐的八股文,不喜欢尔虞我诈的名利场。凡是读书上进的人就叫禄蠹,要是谁人劝他务实仕途经济,他一般就恼了。
对女性,宝玉是欣赏、是尊重,是情义。在小说78回里,晴雯死了,宝玉很难过,找黛玉,黛玉偏不在,撵到蘅芜苑,发现宝钗不知什么时候搬走了。面对满园秋色,不禁黯然神伤。
宝玉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 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想毕,仍往潇湘馆来……
可见,宝玉不论是对姊妹还是丫鬟都怀着深厚的感情,是纯洁的友谊。
宝玉的理想生活是姊姊妹妹还有丫鬟们能够一生厮守。实在不行,只守着黛玉袭人过日子也好,粗茶淡饭也无所谓。
所以,只因秦钟和宝玉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他的那些功利的话到底不是宝玉爱听的,当然也警醒不到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