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啊 ,让这条揭示本质的答案沉了吧,反正也没有多少人真的在乎。
事情的起因是我之前回复的财经up主的关于教育依靠学区房的帖子,我对这个逻辑嗤之以鼻,却发现很多老百姓对此深
上帝啊 ,让这条揭示本质的答案沉了吧,反正也没有多少人真的在乎。
事情的起因是我之前回复的财经up主的关于教育依靠学区房的帖子,我对这个逻辑嗤之以鼻,却发现很多老百姓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我硬拉着身为退休校长的我母亲讨论了近半个小时想要找出其中的逻辑,以及身为从业者(校领导)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然后我今天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本着负责的态度我查了一下知乎同样问题的答案,发现交大金融出身的答主也只能给出个皮毛的答案,说实话答案很复杂,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梳理清楚,但我本人真的很想把这件事解释清楚,所以姑且一试,我讲分几次写完这个答案。
首先让我们搞清楚两个底层逻辑。一,一个人是否能在考试制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取决于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其中占决定性的因素是主观内因,包括学习兴趣(目标驱动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最重要的学习才能。外因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课外教育)。
第二个底层逻辑,评价学校好坏有两个评价标准:1.内行标准。2.公共标准,即最终成绩、录取率。而决定标准二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是生源、校长的办学理念、学科老师的个人能力、学校提供的软硬件环境。
明白了吗,好的学校是怎么来的。依靠好的学生支撑起来的。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初中都是要考的,所以区重点和市重点分别依靠选拔优秀的人才来达到整体比其他学校高出一个档次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民办搞得好的原因(家长更愿意投入成本也更配合,同时民办采取录取制度,生源更好)。
学校依靠好的生源有了好的成绩,自然能拿到教育局更多资源,于是也就能提高师资能力(招聘和培养),于是好的师资又反过来促进好的学生得到好的成绩,一个良性循环就产生。
只要其中不出现能力不行的校长,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相反,如果一般的学校校长能控制好生源,提高师资,创建好项目以获取更好的资源,一样可以逐步提升学校的质量。
但是,两条政策打破了循环。一、对口招生。二、民办和公办同时招生,并摇号。
这两条政策直接导致生源差异缩小,从而导致学校间的差异缩小。
对整体而言,可能重点学校的整体成绩依旧略好于一般学校,但对个体而言,找到一个好老师、一所有自己办学理念(你认同的)的普通学校,结果很可能好于做重点学校普通班的中等偏下学生。
可笑吧,你们寄予厚望的学区房是缩小教育资源差距的源头。
问题出在哪里,在一般学生及家长无法获取教育资源的信息。也就是说,我怎么知道这个学校在这个校长影响下教育理念是什么、教育质量怎么样?我所在的班级的任课老师的水平如何?我除了看名声、听其他在读的孩子的家长讲八卦以及看分数,我还有别的鉴别方法吗?没有……
这就是学区房暴涨的原因,因为对一般人而言,学区房意味着好学校,好学校意味着好师资,这是他们获取更好教育资源的唯一途径。讽刺的是,你用半生做交换换取的教育资源很有可能,作用不大……
后半段,也就是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去获取教育资源我实在没办法写了,有兴趣私信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