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还是卖国,晚清名臣李鸿章,评价为何有毁誉两个极端?

这主要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不断地改变,渐渐分化成了多个泾渭分明甚至相互排斥的价值观群体。从不同的价值观看来,李鸿章的评价自然就存在多面性。首先,从清王朝的角度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9 07:00:26

这主要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不断地改变,渐渐分化成了多个泾渭分明甚至相互排斥的价值观群体。从不同的价值观看来,李鸿章的评价自然就存在多面性。首先,从清王朝的角度看来,李鸿章是镇压匪徒的功臣,兴办洋务的重臣,交涉外夷的能臣,扶保大清的忠臣。在李鸿章的辅弼之下,清王朝的确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从太平天国到捻匪,从轮船招商局到北洋水师都是李鸿章的功劳。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是清政府最为倚重的汉人。而且,李鸿章没有左宗棠的狂傲,没有张之洞的狷介,所以当朝者非常宠信李鸿章。这主要都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李鸿章的。

但是,李鸿章不同与曾国藩。曾国藩一生最注重自己的名声和清誉,他的终生目标就是比肩儒家的诸位圣人。所以说,曾国藩留下来的瑕疵真的不多。而李鸿章不同,他结党营私也欺上瞒下,他任人唯亲也贪图私利。所以说,后世对于他的观点也是大相径庭的。从现在的观点看来,李鸿章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这就非常符合当今众多利己主义者的胃口。这些人将李鸿章捧上神坛,打出了“,年少不识李鸿章,成年方识真中堂”的口号,给李鸿章打上了·“背锅侠”的烙印。其实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李鸿章也的确做出了许多出格的事情。比如中法之战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就是李鸿章从中作梗。而且,李鸿章重点提拔合肥同乡,打压其他省份的青年才俊,在对外沟通时中饱私囊也被当时的人所诟病。 李鸿章去世后家中有白银2000万两,名下有700多亩田地,以及数不清的房产。保守估计这些财产在5000万两白银左右,足见其敛财事实。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典型。正所谓“有才者未必皆君子,有德者必不同于小人”。李鸿章身上的优点与缺点都非常的明显,这也是由于他的出身和经历所促成的。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身上更多了几分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所谓“烟火气”,“接地气”,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风气。因为,“取法其上,仅得其中”。一个国家必须要倡导的是忠孝仁义,诚信友爱,虽然这些听起来离得很远,但是以此作为目标,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会走偏。可是如果提倡李鸿章的所有有才无德,利益至上,那么必然走向更为阴暗的深渊。所以,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才会如此大相径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