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于一个的名人的评价,往往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局限性。很多历史人物都有过贡献,有过污点。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过不公平的年代,有过矫枉过正的时期,最终都会形成一个较为稳
之所以那么多人骂李鸿章无非就两字“卖国”,说起卖国就不得不讨论晚清政府,封建王朝到了晚清这个时候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革,后期的各种失败固然有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思进取的原因,但这种腐败无能不思进取是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更重要的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所致,是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最痛彻心扉的一次碰撞,是到了封建大厦将倾不得不变革的时候,这种变革不是一两个人的意志就能改变得了的,即使把秦皇汉武放到那儿结局也是一样的,更何况一个李鸿章呢?他把自己比喻为一名裱糊匠,缝缝补补即使位极人臣但年过花甲的他能做的也就是这么多,通过自己的一点儿虚名或者技巧使损失降到最低,不然城下之盟敢问还有谁能比他做的更好,难道换成别人地就不割款就不赔了?落后就是要挨打,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呀!中国的封建制度实在是太长了,从朝廷到民间各种封建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民智未开整个社会浑浑噩噩没有方向而非要把所有责任推到某一个人身上确实是有失公允。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制度过度到另一种制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虽然教训是惨痛的,但也正因为这种惨痛才幻醒了国人要革命要自强的决心之后才有了长达30年的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