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真的是经典,看了一遍又一遍!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监狱,包括小说和电影,都是以位于缅因州托马斯顿的一座古老监狱为原型。影片中肖申克监狱的拍摄地在俄亥俄州曼斯菲尔
电影立的述说者选择了黑人来饰演。而小说中则是个白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由一名叫雷德的老犯人的自述来引出整个故事。在电影里雷德只说在肖申克监狱只有他自己是有罪的,但始终没有说是犯了什么罪。但小说的开篇就指出雷德是在给妻子买了巨额保险之后谋杀了她,还意外地杀死了一对母子,而他的妻子是曾经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门第高低毅然嫁给他这个穷小子的女人。法庭因此判了他三个无期徒刑。电影中那个知道真正杀人凶手是谁的汤米是被典狱长谋杀的,而书中却暗示是典狱长是以将汤米转到管理宽松而且周末还可以回家陪老婆孩子的监狱为代价来换取他永远闭嘴。最后,在书中典狱长并非像电影一样受到了惩罚,而是请辞回家了,继续去享受他非法所得。
首先,小说是以瑞德(万事通黑人)的主观记录来展开的,说话都是第一人称,但电影用太多瑞德说话的旁白就显得罗嗦(参考《达芬奇密码》电影版的话痨教授),所以电影需要加入其他人的对话和说话,来丰富剧情(电影版有瑞德的旁白,但没有小说情节那么大比例)。2.然后电影一定程度上有时长的限制,要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观影疲劳(和相关的成本增加)。不能像小说原著那样(好几任典狱长),把同类型人物(比如书中所有的典狱长,都是道貌岸然,心狠手辣的伪君子和势利小人)情节集中起来放到一个人身上(这是电影的艺术再加工)。3.再比如电影会设计个最高潮放在靠近结尾的部分,想象看了一个多小时电影,然后看到坏蛋全身而退,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观众被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肯定很不爽(这就是原著中典狱长诺顿最后跑路了,而电影设计他畏罪自杀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