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诠释问题中提到的这种历史现象,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当时蒙古高原的政治形势,以及明成祖朱棣时期明王朝对于蒙古诸部的基本政策。
自公元1388年,明将蓝玉统帅大军在捕鱼儿海战役
要诠释问题中提到的这种历史现象,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当时蒙古高原的政治形势,以及明成祖朱棣时期明王朝对于蒙古诸部的基本政策。
自公元1388年,明将蓝玉统帅大军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几乎全歼脱古思帖木儿汗所部,导致后者在逃亡途中遭遇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的袭杀、篡逆后,由元朝北迁暂时建立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碎,此后蒙古各部展开混战,汗位接连被替换,至明成祖开始君临天下时,蒙古草原政治势力已纠集为两大部落联盟:其一为迎奉黄金家族正宗——忽必烈后裔本雅失里为大汗、而实权为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所掌握的东部蒙古诸部联盟,他们以北元汗廷自居,被明朝称之为鞑靼;其二是以元代斡亦剌部后裔为主的西蒙古诸部联盟,明朝称之为瓦剌。他们正为争夺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权而展开连绵不绝的厮杀。但同时出于经济需要,鞑靼与瓦剌诸部都觊觎于明朝北部疆域,越界掳掠事件层出不穷。
针对这样的形势,明成祖及朝廷对于鞑靼与瓦剌的国策是明确的,即尽可能使其维持均势,阻止任何一方强盛到足以统一蒙古诸部的地步。另外,出于对蒙元黄金家族成员政治地位的忌讳,明成祖对于鞑靼一方是格外警惕。
正是出于上述国策的考虑,明成祖朱棣才先后五次亲征北伐,(若加上丘福中伏失败的那次,当是六次北伐)。首先把打击对象放在黄金家族正统的本雅失里汗鞑靼方面,其后的大多数军事行动也是针对鞑靼一方,极大地削弱了鞑靼军事贵族的实力,在此期间,为了保证瓦剌一方的置身事外,明廷册封了瓦剌诸部中的首脑人物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而当瓦剌马哈木等趁鞑靼衰弱大举进击,拥答里巴为汗、大有兼并东蒙诸部的时候,明成祖毅然决定出兵狙击,大败瓦剌诸部于忽兰忽失温之战,与此同时,明廷又册封鞑靼权臣阿鲁台为和宁王,以帮助其收拾部众,免遭瓦剌并吞。
总之,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对蒙古的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并辅以恰当的外交册封手段,达到了压制蒙古军事贵族企图复兴的奢望,保持了蒙古诸部的分裂和相互敌对的战略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北疆诸省的安宁,可说是明王朝对外关系史上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