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别告诉她》?

在一整个影院的白人老头老太太里面看完了这部全程东北普通话加英文的电影。谢幕之后抱头痛哭了很久。很久没有这么一部让自己几乎全程带入100%的电影了。就想起爸妈第一次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00:34:45

这电影适合带着家人一起看,看完再和家人一起聊聊。

可能你还没这种经历,但你不妨想一下,假如,就只是假如啊,假如你奶奶,或者别的亲人,得了绝症,医生说只有三个月生命,你觉得,应该告诉她吗?

虽然我还没遇到这种事,但也到了思考这类问题的年纪了。看完电影,正好也跟家里人好好聊了一次。突然发现,好像已经很久没跟家人聊过这么深入的话题了。

你也先别着急说,咱们先聊电影,你再想一下。

这部电影,出自一位美国华裔女导演之手,电影中女主碧莉所经历的事就是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国老人对孙女的爱,以及美国孙女对奶奶的感情,都能让人产生共鸣,忍不住会想起自己的奶奶。刚刚提到的那个问题,就落在她奶奶身上,片名也就是她家人的选择——《别告诉她》。

说实在的,你啥时候看过一部美国片,全片 99% 都用中文对白。要知道,美国观众不喜欢听外语看字幕,黄飞鸿都要英语配音。好莱坞电影里,中国人也用英语交流。而这部电影的导演 Lulu Wang,坚持一定要中文对话,尽可能在真实的中国家庭和美国观众的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且,摄影和美术也是走写实风格,完全在长春和纽约实地取景,拍出了纽约洗衣店门口一墙小广告那种感觉。长春机场门口的出租司机,也跟脱口秀段子里的北京沙河司机一样,T恤卷起来拍着肚子问你「走吗」。我没记错的话,这算近10年的美国电影中,最真实反映当代中国家庭的故事了。电影也算笑中带泪,在圣丹斯拿了奖也不意外。

因为这位美国导演,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没发现的角度

故事的女主人公 碧莉(Billi),跟导演一样,是个华裔女孩,6 岁跟着爸妈移民,一直在美国生活,在中国最亲的亲人,就是幼年带她的奶奶。

突然有一天,奶奶确诊肺癌晚期,只有三个月寿命。而家人,却集体选择不要告诉她。

这故事太真实了,甚至都有点熟视无睹。我相信,这故事在全中国无数家庭里发生过。甚至,就在你读这句话时,可能就有哪个家庭正在遭遇这种事。

房间里的大象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美国有个俗语叫「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大的事,可所有人却都故意假装看不见。

或者,丹麦人会反过来说,你肯定知道,叫「皇帝的新衣」。

对奶奶的病,电影表现出家人都很悲痛,却又都心照不宣,故意瞒着奶奶。甚至,父母还考虑到,不带碧莉回国,因为「她藏不住事,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一不留神就会戳到「房间里的大象」。

没办法,不是谁都喜欢真相。

我们的女主角碧莉当然不答应啊:首先,就不应该欺骗家人;其次,万一奶奶有什么要做的事情,这可怎么办?;而且,在美国这算犯法!

在中国,其实也一样,患者本人有知情权,就医权。成年人,本来就该知道自己病情,自己选择治疗方式。可惜,大部分人已经见怪不怪,好像「隐瞒亲人病情」这件事,全然没有丝毫不妥。

也许,观看这部电影,能给我和家人制造一个机会,有机会好好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我生病,得了癌症,我肯定是希望父母直接告诉我实情;那么换个位置,如果父母生病,为什么就一定确定以及肯定,不告诉她是更好的选择呢?

跟现实中一样,电影里奶奶最疼爱的孙女就是碧莉,碧莉也爱奶奶。要让她对最爱的人撒一个弥天大谎,太难了。她认为,尊重亲人最重要,而且亲人之间更应该信任,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就医的权利。可是,家人都不同意。

碧莉的家人告诉她,奶奶如果知道自己生命走到尽头,就会彻底精神崩溃,反而会让病情更加恶化。

悲伤的5个阶段

早在 50 年前,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1969 年的著作《论死亡与临终》,发表过一个研究成果:

她发现,当亲人去世或者自己临终,面对这种重大打击时,人普遍会经历 5 个心理阶段:

否认(Denial):其他心理学家认为还包括 麻木 和 孤立 ;

愤怒(Anger): 人感觉到无助,就会生气愤怒抓狂;

讨价还价(Bargaining):谁都会想重新掌控局面,提出各种「如果」;

抑郁(Depression):这不是抑郁症,而是承受打击时的正常表现;

接受(Acceptance):接受这个现实,继续生活。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 5 个阶段可不会按照顺序,一步步来,更可能会上下左右跳跃,在这 5 个阶段里横冲直撞。

她还认为,尽管面对巨大的痛苦,我们仍然应该诚实面对现实,告知病人。

可是,在电影里,碧莉问:

如果奶奶她想跟我们说再见呢?

家人的回答是:

说再见?太痛苦了!不要毁了她美好的心情。

甚至,为了给全家人一起回国看奶奶这件事,制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大家特意策划了一场婚礼。本应该喜庆的婚礼,每个人都心情复杂,前前后后也闹出不少笑话。

看完电影,我才想起来,有位医生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爷爷,得了晚期癌症,家人如实相告,差不多大概还有一年寿命。结果老人知道以后,病情迅速恶化,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

这位医生接着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医院,是最讲求实用的地方。如果,某位医生的临床经验告诉她,相比于直白告知病情,不知道病情的患者,存活时间更长的话,那么这位医生肯定会配合家属,对患者隐瞒病情。」

在电影里,导演也并没有评判对错,只是让你在故事里,去体会碧莉的情绪。该来的早晚会来,银幕上发生的故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可能遇到。

电影的结尾也颇为耐人寻味,相信,也能给你一点点触动。

所以,我会带着家人去看这部电影,因为看完之后,我们至少能坐下来,和家人在一起,坦诚面对这个问题了:

假如亲人得了绝症,医生说只有三个月生命,你觉得,应该告诉ta吗?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