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是成飞的得意之作,是中国钦定的未来解放军主力5代机。但是成飞的歼-20并非是一出现就获得了各方的认可,恰恰相反,在其诞生之时还有另一款战机与其竞争,甚至于一度曾将其比
“云月隐暗雪鸮去,长虹流波鹘鹰来”,当年不知道哪位大侠留下这么一段话,隐含的意思很清晰明了。沈飞的“雪鸮”未能成功中标我国四代机项目,那就推出新一代版本“鹘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FC-31。而这里面所说的“雪鸮”战斗机就是沈飞用于和成飞歼-20竞争四代机的产物,虽然最后以歼-20胜出而告终,但是“雪鸮”在沈飞战机研制史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1997年,军方和成飞、沈飞签订四代机发展合同时,两家其实在四代机发展方面都已预研很久有一定的积累。成飞以歼-9为原型走上一条创新路,而沈飞则以全新的三翼面K98方案为原型进行研发。
沈飞当年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是歼-8,先期在“歼-8IIB”上改装成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的三翼面验证机,到了1999年完成实验科目也就是后来的“歼-8IIACT”验证机(带鸭翼)。
在此基础上开始设计下一代原型机,用了四年完成设计方案,采用了很时髦的三翼面设计,前置边条翼,主翼为双三角翼。受长期仿/研制苏式战机的影响,特别强调机动性,在不使用矢量发动机的情况下可以达到65度可控迎角,甚至在极限情况下90度迎角还有一定可控力。采用加莱特进气道和双全动垂尾、机动性超强,该方案最终命名“雪鸮”。
而实际上沈飞在“雪鸮”研发上还是用了心的,当年还有多组气动布局方案,包括:三翼面、常规布局、边条翼设计、主翼带折弯设计等。
总体而言,“雪鸮”的设计思路类似于苏-57战斗机,只不过在鸭翼和机身融合技术以及发动机技术上会更差一些。“雪鸮”强调超级机动能力,隐身性能反而成为辅助功能,“雪鸮”比大型的歼-20战斗机还要长,整个机体很大在正常翼面布局之前增加一个鸭翼(双三角翼+鸭翼)。
当年早于成飞出场的“雪鸮”方案一经问世,就获得军方一致认同赞赏,对于成为四代机志在必得,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比它更强的战机。不过由于歼-20方案的出炉,军方对于这款真正自研、有长期技术积累(沿用歼-9系列成果)的战机青睐有加,最终尘埃落定“雪鸮”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