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除鳌拜、平三藩、驱逐沙俄、横扫漠北、收复台湾等等,为清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就连一个75岁的老人也不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除鳌拜、平三藩、驱逐沙俄、横扫漠北、收复台湾等等,为清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就连一个75岁的老人也不放过,而且还要凌迟处死,这是为何呢?
这个老人名叫朱慈焕,此人大有来头,他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第五子,朱由检一个有七个儿子,其中二子、六子、七子都早年夭折,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与四哥朱慈炤同岁,因此,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朱慈焕生于1633年,被崇祯帝封为永王,这明朝灭亡时,他只有12岁,为了留下后代,崇祯帝在上吊之前,让太监们护送他的几个皇子出宫,朱慈焕侥幸活了下来,但还是被李自成俘获了,后来李自成被清军打败,慌乱中,朱慈焕和几个哥哥走散了,他为了活命,只好四处逃荒、流浪。
小小年纪的朱慈焕在外奔波了一年多,来到了安徽凤阳,遇到了一位王姓的明朝官员,这位前朝的官员比较忠诚,看到前朝的皇子落得如此的窘境,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就收留了他,并且让他随自己姓王,取名王士元。朱慈焕在王家平安地呆了几年,和王家的小孩一同上学,一同成长。
然而好景不长,这位王姓官员因病去世了,王家人害怕朱慈焕留在这里会引火烧身,于是就将朱慈焕赶了出来。
朱慈焕不得已再次走上流浪之路,不久就来到了浙江,迫于生计,走投无路的朱慈焕就来到了一处寺庙削发为僧,以躲避朝廷的追剿。
朱慈焕的人缘极佳,在这里,他又遇到了一位姓胡的前朝官员的后人,两人相谈甚欢,姓胡的看到朱慈焕气度不凡,很有才华,就劝他还俗,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从此朱慈焕便以王士元为名在胡家扎下根来,生下三儿两女,他靠在私塾教书为生。
朱慈焕隐姓埋名,为人低调,生怕自己的身世被人知晓而招来杀身之祸,谨小慎微的生活了几十年。
康熙盛世,天下太平,一生心惊胆战、东躲西藏的朱慈焕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所以在一次酒后,他向一位交往了很久的老友透露了自己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这位老友也被惊得哑口无言,,但此人也守不住自己的口,将这事捅了出去,被浙江一位志在反清复明的念一和尚知道了,他就打起了朱慈焕的旗号,在大岚山造反起事,朱慈焕得知后,吓得魂飞魄散,慌忙带着儿子由浙江逃到了山东,躲藏了起来。
清朝作为外族政权,最怕的就是江山被人抢走了,因此对李自成的残余势力和前朝的皇室后裔都是赶尽杀绝。
当然对于满清的残暴统治,各地的反抗声浪也是一波接着一波,起义都需要一面正义的旗帜,流落在民间下落不明的皇子是最具号召力的,因此民间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是此起彼伏,这个被镇压下去了,那里又冒出一个朱三太子来,搞得顺治、康熙焦头烂额,应接不暇,康熙更是气得咬牙切齿。
念一和尚的造反很快就被清兵镇压了,顺藤摸瓜就找到了朱慈焕,官员在审讯朱慈焕时,指认他造反,朱慈焕反驳说,造反需要招兵买马、购置武器等等,我一个糟老头子拿什么去筹集兵马粮草,我为何要等到75岁,头发都白了再去造反?
这位官员觉得朱慈焕说得也有道理,不知如何处理,就上报给康熙定夺。
可康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朱慈焕“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决不能留下朱慈焕一家,朱慈焕不死,民间的‘朱三太子’起义就不会罢休,他担心反对清朝统治的仁人志士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再次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号召民众起来造反,推翻清朝统治,最终他下令将朱慈焕的子孙全部处死,将75岁的朱慈焕凌迟处死,以绝后患。看来康熙所谓的拜祭朱氏陵墓,并有意让明皇室后裔来看管陵墓都是烟幕弹,都是为了引蛇出洞,再将他们一网打尽,康熙真是够狠毒的。
康熙没有早前皇帝那样博大的胸怀,能够容纳前朝皇室的后裔,说到底,康熙还是对自己没有自信,他心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