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儒说“灭十族又如何”是在说气话吗?

方孝孺那句“灭十族又如何”真不是气话,不是和朱棣打嘴仗,也不是再赌朱棣敢不敢杀他,而是真正做好了殉道的准备,也是为了报答明太祖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因为方孝孺并没有参加科举。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9 21:41:28

方孝孺那句“灭十族又如何”真不是气话,不是和朱棣打嘴仗,也不是再赌朱棣敢不敢杀他,而是真正做好了殉道的准备,也是为了报答明太祖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因为方孝孺并没有参加科举。他能步入大明官场,得益于朱元璋对他的看重和信任,而后被继承皇位的朱允炆从汉中的一所地方学校直接拉到南京城(此时的明朝国都在南京)的中央秘书处做顾问去了。

那么方孝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能够慷慨赴死也绝不妥协?

他是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此庄士,当老其才”,并被安排给朱标班底的读书人;是被明太宗朱棣身边谋士姚广孝称为“天下读书种子”的人;是从小就具备“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的坚定信念的道德君子。

在方孝孺心中其实很简单,天下道统要维护,儒家道德尊卑的秩序要维护,这是天下安稳的基础,是大明朝社会伦理的根基!

所以就算搭上自己的十族也要维护天下道统,即大明朝的天下传承必须是朱标一脉,所以他并不接受朱棣所谓“欲法周公辅成王耳”的托词!

因为在方孝孺眼中,朱棣靖难后自己坐上皇位就是谋反。而对于反贼,哪怕他姓朱,哪怕他是太祖之子,也是被唾弃之人!那么,方孝孺的大义凛然从何而来?其实早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年仅17岁的他就在其著作《深虑论》中对天下道统,对大明朝千秋万代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方孝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封建王朝能不能实现以及怎么实现长治久安、千秋万代,重要讲述的是建立道德体系并掌握该体系话语权的重要性!

这是非常符合明太祖朱元璋对国家制度和重器打造的思想理念和心理预期!

正因为如此,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接见方孝孺(此时的方只是一个名气大的普通年轻人)时非常高兴,转身就把方孝孺推荐给了皇太子朱标,要求朱标登基后重用他,“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又一次召见方孝孺后将他安排在汉中做老师,为太子朱标的治国班底做好人才选拔,“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

方孝孺非常清楚,这样的皇恩浩荡,真是朱元璋仁慈的表现!

老皇帝是戎马一生过来的,对治国上是严厉的。洪武朝虽然百官兢兢战战,但民间宽容,元末战乱得到恢复。

所以新君继位需要缓和下朝政气氛,但又不能出现官场腐败的现象,又要保证洪武朝打造的国家福利体系能够继续下去,这个时候大明朝的道德伦理体系的建设就非常重要了。太祖武,太宗文,武功在洪武朝,那么文治必须是新君继位后的事了,所以这样的盛举自然就被交托给方孝孺来辅佐新君完成了,这是多大的信任!

而辅佐一位性格温和,自幼在皇宫长大,没有多少社会阅历的新君,自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大明帝国,去襄造理想的大明盛世!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朱棣靖难给破坏了。

朱棣破坏了朱元璋打造的伦理道德体系,破坏了方孝孺苦苦追求的尊卑有序,破坏了方孝孺一心渴望大展身手的机会。

故而,面对朱棣在靖难后登基为帝,而不是扶持朱标的儿子继位,这种理想的破灭犹如精神上被抽空,那么死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技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