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邀请提问?
西方文学的初期,多为《诗学》的形式。苏格拉底以前的哲人;不少喜欢用诗歌的形式,例如,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等,来传递自己的哲学思想。
世界各国的初期文学都是口头文学,以史诗为主,史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元素,史诗一般靠职业的宣讲人传播,宣讲人世代传承,逐渐成为一种技艺。
然而,史诗是单人宣讲,最多另有一人配乐,还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形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史诗宣讲艺人也能进入城市,可以遭遇更多同行,同行协作,加上商业化推动,戏剧便诞生了。应该说,戏剧的发达离不开城市化、商业化这一前提条件。
所谓西方文学的初期,今天多指希腊一带,而当时的其他欧洲地区并未包括其中。希腊地处三大洲交界处,不同文明相互融合,此外此地不宜农耕,只能靠海洋贸易生活,所以商业比较发达。这就为戏剧提供了较好的土壤。
希腊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基于对“言必称希腊”的反感,不同文明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早期戏剧形式。
比如西亚文化就会认为希腊文化中的戏剧多是西亚文化的舶来品,此外德国在统一时,为寻找民族性,从而创造出德国浪漫派,认为德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浪漫的,通过搜集民间传说,重新塑造了一个文化传承史。此外,北欧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
确实,言必称希腊是不太准确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但也要看到,欧洲的所谓多元文化很多是近代加工出来的,是为了民族国家崛起而服务的,所以是比较暂时的、短期的文化,就算历史上有一些痕迹,那些文化痕迹也没有真正传承下来,对后代产生影响。
应该说,古代欧洲文化虽然多姿多彩,但这是传统社会常态,如果说戏剧,大概还是应该以希腊为核心。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学初期没有史诗,戏剧也不甚发达呢?
这曾让一代学者深感困惑,并产生了很大的文化自卑感,便尽最大努力去寻找中国历史上的史诗,从结果看,确实从少数民族的传说中整理出一些史诗,但它们对主流文化究竟产生了多大影响,这是一个还需要讨论的问题。
整体上说,中国古代文学不太重视史诗、戏剧,民间可能有,但没有文字传承下来。
这可能与言文分开有关,通过比较复杂的汉字书写系统,士大夫文化与平民文化有了明显隔阂,士大夫文学重视抒情,轻视叙事。而重视叙事的平民文化只能口耳相传,长期停留在口头文学的水准。
不同文明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没有什么标准的路径。初期有没有史诗、戏剧,其实并不重要。毕竟今天希腊人也不再看古希腊戏剧了,最多只能当成教科书学习一下,增加点自豪感而已。正如中国今天也没有人用《诗经》来求爱,也绝不会“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了,有这时间早外出打工去了。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自信,了解过去,但一定要用它比孰优孰劣,夸张它的好处,要求在当代贯彻,那就不太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