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
70年代前夕
在美国第37届总统尼克松上台之后,就开始了一个为美元霸权开启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做准备,1971年正式退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取消美元与黄金挂钩,至
本IP查看了相关的答案,
1. 里根政权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以“政策失误”而著名的卡特总统所遗留的高通胀。为了打压通胀,里根采取的是相当强硬的金融紧缩措施,将利率提高到了2位,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2. 利率提高的结果是货币流动性迅速缩小,大量流入银行,使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大量减少。同时高利率也使海外热钱大量融入美国市场,将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兑日元为210日元,82年10月竟达到了270日元。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出口额的下降和进口额的上升,也即是贸易逆差。
3. 高通胀影响和贸易逆差的结果,导致了美国在80年代前期,出现了“双料赤字Double Deficit”: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双料赤字将直接导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扩大,对长期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双料赤字现象在代表了保守势力的共和党政权下,是不太常见的,里根政权很可能因此而被舆论所质疑,影响下一届选举。
4. 于是美国将不得不寻找摆脱这“双料赤字”的方法:在财政赤字不易削减的情况下,首先就是要将美国的贸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转为顺差。换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贬值。
而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有许许多多,但无外乎两大类:
a. 市场调节:
增发货币买入国债,也就是所谓的 量化宽松 QE
降低本国利息,使本国货币需求下降
b. 动用外汇储备,大量买入对应国货币,使美元反
c. 国际间协议调节:通过与主要利害国的协商,来人为制定一强制汇率或汇率调整目标。
在美国当时的环境下,进行a. 市场调节无疑会使通胀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同时也会让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而b.的方法,仅对某一国的汇率突然下降有应对作用,而无法防御本国货币的主动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狠招c.,“新一年要有新气象,大家来开个会吧。”5. 会议之初,美国便抛出了杀手锏“美元危机”。由于牙买加体系后,各国的外汇储备仍以美元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状况,各国的外汇账户将出现明显的亏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黄金和美元的兑换关系已经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而结束,因此各国甚至无法将美元兑换为黄金来避险。一句话,各国只能选择两条路:要么让美元自由落体,要么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贬值程度。
里根的“挟美元以令诸侯”的做法,虽然貌似卑鄙无耻,但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而这一提案,也并非完全将各国置于刀俎之间:各国相应的货币升值,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反而是好事。6. 说这是好事,是由于在70年代越战的刺激下,很多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于饱和。寻找海外市场的拓展机会,正是这些以产品制造为主业的国家的需求。这些国家包括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等。原本在70年代只能寻求海外合资机会的企业,由于本币升值,出现了很多独资或者是并购海外企业的机会。
日本、德国的很多品牌,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海外扩张,便是《广场协议》的结果之一。所以说,日本所看中的,并不是本国外储贬值,而是本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入海外市场投资的机会。他猜到了这个开头。 但是没有猜中结果,无论如何都是美国在主导世界经济格局。其他国家不过是参与者,这个世界还是强者对弱者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