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圈里,说话不好好说话,喜欢暗示。第二十八回的端午节元春赐礼,宝玉宝钗的礼物相同,当然是贾元春在向贾府人暗示她有为宝钗宝玉指婚之意,但也有征求贾母等人意见的意图。
贾元
贵族圈里,说话不好好说话,喜欢暗示。第二十八回的端午节元春赐礼,宝玉宝钗的礼物相同,当然是贾元春在向贾府人暗示她有为宝钗宝玉指婚之意,但也有征求贾母等人意见的意图。
贾元春端午节的赐礼,用现代直白的话说就是:我想给薛宝钗和贾宝玉指婚,你们怎么看?有意见赶紧提,晚了可就赶不上趟了。元春这个操作并不隐讳,甚至可以说非常明显,这从众人的反应可以看得出来。
宝玉在得知自己与宝钗的礼物一样时,非常疑惑:
\"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因为在宝玉心里,一向是认为只有林妹妹的礼物才应该与自己一样。
黛玉当然也是知道宝钗的礼物与宝玉的一样所暗含的意思,因而当宝玉问起黛玉不挑选自己所送到潇湘馆的礼物时,黛玉的话里就含了些自怨自艾的酸味: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到了宝钗这里,同样有了回应: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尾。婚姻等于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对于贾元春的暗示和询问,在元春安排的清虚观打平安醮的时侯,贾母马上给出了回答:我不同意。
第二十九回,在清虚观打醮时,贾母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推了张道士为贾宝玉所保的媒,一是暗示出有金的并非一人。
在清虚观里,贾母丈夫的替身张道士为宝玉保媒,说有一十五岁的姑娘,生的好模样,聪明智慧,根基家当都配得过宝玉,只是不知道老太太怎么想,也不敢擅自做主。
贾母立刻表明态度: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大再定吧,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据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从贾母和张道士的对话里,我们可以听的出来,张道士是代表着元春在询问贾母,意思是我看中了薛宝钗,想要给宝玉、宝钗指婚,但是到底合适不合适,还得请老祖宗拿个主意。贾母也回答的毫不客气:薛宝钗,我不同意。
贾母不同意薛宝钗,不同意金玉良缘,对于这次贾元春的暗示,贾母也进行了反击。当然,他的反击不是针对贾元春。而是针对金玉良缘,针对薛姨妈和王夫人。因为贾元春在省亲对对待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是一样的,甚至喜欢林黛玉超过薛宝钗。第十八回,贾元春在看过众人诗作之后,曾赞:“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而且对酷似黛玉的蔷官十分宠爱。贾元春后来的态度为什么变了呢?自然是王夫人在探望贾元春时透露了自己的想法。而贾元春出于孝道,不得遵母命而已。若真是支持金玉良缘。为何不直接下谕旨,给宝玉宝钗赐婚,而采取这种暗示法?怕是元春心里也在衡量,为宝玉找一个什么人家才能做好自己的助力吧。
面对\"金玉良缘\"的进逼,贾母亮明态度后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细看贾母对待张道士所赠送宝玉的礼物上的举止言行。
张道士因受众小道士的委托,请求宝玉把降生时所含的\"通灵宝玉\"拿出一观,宝玉同意了。中倒是在观看了\"通灵宝玉″之后,也送来了许多的贺礼。这些贺礼里有一件赤金点翠麒麟,于是贾母将它拿起来,笑道:
\"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
贾母这句话是在挖坑,从后面宝钗的回答里,我们知道史湘云就有一个,贾母是史湘云的姑祖母,并且把史湘云养在身边好些年,史湘云每次到家不来,也是先去拜见贾母,贾母岂不知道史湘云也有一个金麒麟?他这样问,无非就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也在提示元春和大家,“金玉良缘”不一定就是指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项圈儿”。也可能是\"通灵宝玉\"和\"金麒麟\"。所以,不要一听到\"金玉良缘\",便想到\"金项圈\",搞什么拉郎配,实在是我们还有其他金饰可以选!
贾母的态度明确,反击有力,因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元妃对贾宝玉的婚事再不插手。至于最后宝玉宝钗终于走到一起,后来宝玉又出家做了和尚,其中的种种是非,则是以后的事了,不关此题的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