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声”是理性思维,“情”是感性思维,二者从思维的逻辑上合思考的方式上都不是相向而行的。
为什么说“声”是理性思维呢?因为歌者在谈到声音的时候,往往更多地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声”是理性思维,“情”是感性思维,二者从思维的逻辑上合思考的方式上都不是相向而行的。
为什么说“声”是理性思维呢?因为歌者在谈到声音的时候,往往更多地会谈到声音的位置、气息、共鸣等与其相关的理性因素:而谈到“情”,则更多地会谈到表演风格、表现手法等感性方面的问题。这样我们当然就可以明了二者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
不同范畴的因素要统一起来是很难协调的,尤其是要将二者相互融合起来就更难了。难就难在我们要同时将声与晴“并茂”起来,虽然我们也给了他们一个谁先谁后的顺序,但究竟是“以声带情”还是“以情带声”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永远也“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所在。
但是,“声情并茂”又是在艺术领域经常被提出来的一种歌唱境界。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声情并茂”当做一种意向,把它当作一种艺术状态,就好比“百花齐放”和“百花迎春”,有谁见过百花是一起开放的?又有谁见过春天有一百种花在开放?这都是一种意向,一种艺术状态。
因此,我觉得可以吧“声情并茂”归结在“熟能生巧”这样的一种现实状态上。任何一位歌者如果把一首歌唱得滚瓜烂熟了,你问他是“以声带情”呢?还是“以情代声”呢?抑或“声情并茂”呢?他是无法回答的,也是不愿意回答的。
姑且我就用“熟能生巧”来回答这个问题吧!